一年卖5万台,宝马都落后了?江浙沪小米SU7“逆天改命”背后逻辑

一年卖5万台,宝马都落后了?江浙沪小米SU7“逆天改命”背后逻辑

01
上周有个老朋友来公司,嘴上假装随便,实际却憋了好久,一进门就问我。
小米SU7这么火,到底只是网红,还是江浙沪真的买疯了?
我记得他两年前还坚信,宝马3系才是江浙沪有格调的选择。
结果今年上半年销量扑面而来,一看数据,他脸都绿了。
宝马3系只卖了2.4万辆。
小米SU7干到5万台,把宝马远远甩开。
特斯拉Model Y更厉害,5.9万台,成为销量王者。
说人话就是,2025年,上汽大众、丰田凯美瑞这些合资老炮,在江浙沪干不过小米和特斯拉。

02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很多人把锅甩给充电桩。
现在全国公共充电桩376万个,单浙江和江苏加起来,数量全国前三。
每月还新增18万个。
我家楼下车库,去年还找不到桩头,今年走路两分钟就能蹭到电。
环境变了。
但说到底,老百姓选电车,不只是图充电桩多。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便宜。
像比亚迪海鸥,3万台出货,不到10万块钱搞定。
和丰田凯美瑞动辄20多万比起来,性价比一眼就明了。
小米SU7定价,现在基本也在20万上下。
市场传闻以前很多人觉得‘不是传统厂家造的车,心里没底’,今年看销量,大家打脸了。
吉利星愿、理想L6、小鹏MONA这些新势力,也在榜单里混得不赖。
以前江浙沪买车流行一句话,‘德系靠谱,日系省心’。
现在直接变成‘电车才是省心,手机造车也不怕’。

03
有人说,小米SU7第二名,肯定只是网红效应。
是不是交付不行,后续有问题?
这个事,我专门找了4S店朋友聊了聊。
他说,现在进店看SU7的人,比问宝马3系和奔驰C级的都多。
真实情况很简单。
大家不再纠结品牌附加值那一套。
更在乎用车成本和智能体验。
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能上榜,每月都卖破万,也是因为这。
我顺手翻了翻当地论坛,海鸥和宋PLUS新能源也越来越多人开,尤其是家里有两个车位的,基本都是纯电入门。
再加上理想L6、比亚迪元PLUS,高配不到18万,配置又卷,谁还坚持非BBA不可?

04
有些人还会纠结一句,‘新能源车保值率低,要不要考虑合资燃油车回本?’
这个观念,其实是过时了。
近几年数据看,像江浙沪这种新车交易活跃的市场,车主要的就是‘省事’,智能互联和用车成本都更优。
充电桩密度大了,用纯电车不会有‘里程焦虑’。
高速服务区每隔几十公里就能充电,深圳、苏州都已经习惯了。
燃油车反而会有颗粒捕捉器堵塞、高油耗这些现实问题,折腾。
我有朋友去年还坚持德系燃油车,结果一年进店三次,修颗粒捕捉,气得直说‘这还不如买小米’。
数据不会骗人。
销量榜单里,传统合资品牌基本都降到了第二梯队,像大众帕萨特、丰田凯美瑞,再牛也就1.7万台。
而奥迪Q5L、雷克萨斯ES、宝马5系这些‘信仰型’车型,甚至差点掉榜。

05
有些声音说,新能源只是暂时火,过几年就剩下废电池。
实际上,整个趋势根本停不下来。
去年国家刚出台的GB 9743-2024轮胎新标准,对电动车更友好了。
轮胎寿命和安全性大幅提升,大家更敢放心去跑。
身边不少人已经把纯电当家用主力。
我自己以前也陷入过‘电动不安全’‘充电不方便’这些刻板印象。
但现在,随便问一句身边有车族,十个有八个都掏出手机秀智能座舱。
这就是新时代的用车逻辑。
江浙沪销量排名背后的本质,不是哪个品牌‘会营销’。
核心就是:城市需求改变了,用户习惯变了,电车成了城市的通勤工具。
下次你要换车,记得不是只有BBA能撑场面。
小米SU7第二名,不是偶然,可能只是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