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在中国,已经退无可退了

提起本田在华的走量车型,除了思域,CR-V 绝对算一个

当年 CR-V 可是紧凑型 SUV 市场的 “常青树”,月销过万是家常便饭,甚至一度要加价提车。

但现在呢?

今年上半年 CR-V 的月均销量刚过 8000 辆,对比巅峰时期的 1.5 万辆,下滑幅度超过 40%

有人觉得是 SUV 市场整体降温?

可看看比亚迪宋 PLUS DM-i,月销稳定在 3 万辆以上,理想 L7 更是突破 2 万辆。

为啥差距这么大?

君认为,CR-V 的问题和思域有点像,但更严重。

它的设计从 “硬朗运动” 变成了 “家用中庸”,年轻消费者看不上,家庭用户又觉得空间不如国产 SUV:

比如宋 PLUS DM-i 的轴距比 CR-V 长了近 10 厘米,后排能轻松放下童安全座椅加储物箱,这对家庭用户来说太关键了

本田在中国,已经退无可退了-有驾

更要命的是动力。

CR-V 的 1.5T 燃油版油耗得 7 个多,混动版虽然降到 5 个多,但对比宋 PLUS DM-i 的亏电油耗 4.4L,还有纯电续航 110 公里的选项,CR-V 的 “省油” 标签早就不香了

有车主吐槽:“以前开 CR-V 觉得比同级省油,现在朋友开宋 PLUS,加油次数比我少一半,这差距肉眼可见”。

要说本田在新能源领域的动作,确实有点 “后知后觉”

丰田早在 2020 年就推出了纯电车型 C-HR EV,大众 ID 系列 2021 年就全面铺开,而本田的纯电车型直到 2022 年才姗姗来迟,还是和东风合作的 “东风本田 e:NS1”

这款车上市时喊着 “本田纯电技术”,结果续航只有 510 公里,比同年上市的比亚迪元 PLUS 少了近 100 公里,价格却贵了 3 万多

更尴尬的是车机系统,屏幕反应慢,语音控制只能识别简单指令,对比比亚迪的 DiLink 系统能连续对话、控制智能家居,差距不是一星半点

今年上半年,e:NS1 的月均销量只有 1200 多辆,连元 PLUS 的零头都不到

本田在中国,已经退无可退了-有驾

混动领域也是如此。

本田的 i-MMD 混动曾经是 “省油标杆”,但现在国产插混技术已经实现 “纯电通勤、混动长途”,而本田的混动还停留在 “油电协同”,没法充电,上不了绿牌。

在上海、广州这些限牌城市,消费者选插混能省几万块牌照钱,谁还会考虑本田的油混?

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本田混动车型在华销量占比不足 15%,而比亚迪插混占比超过 60%。

本田在华的合资模式,还是老一套的 “技术输出 + 本地生产”

但现在中国市场变了,国产车企已经从 “技术追随者” 变成了 “标准制定者”,合资品牌的 “技术溢价” 越来越低。

比如本田和东风、广汽的合作,核心技术还是握在本田手里,中方更多是负责生产和销售。

这种模式导致车型迭代慢,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

就像思域改款,从设计到上市用了 3 年,而比亚迪秦 L 从概念车到上市只用了 1 年,还能根据用户反馈随时调整配置:

比如秦 L 上市后发现年轻人喜欢露营,马上推出了带外放电功能的选装包,这在本田的体系里几乎不可能

本田在中国,已经退无可退了-有驾

反观大众,早就和一汽、上汽成立了联合研发中心,针对中国市场开发车型;

丰田也和比亚迪合作,用比亚迪的电驱系统造电动车。

本田呢?

直到去年才宣布和宁德时代合作,但车型还没上市。

君觉得,这种 “保守” 本质上是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总觉得自己的技术够硬,却没看到中国消费者早就不迷信 “合资光环” 了

现在中国消费者买车,算的是 “全生命周期账”,不只是裸车价。

比如买一辆本田思域 1.5T,落地约 13 万,每年油费 1.2 万按 1.5 万公里算,保养费 1500 元;

而买一辆比亚迪秦 PLUS DM-i,落地 14 万,每年电费 2000 元,保养费 800 元,还能省 1 万多购置税绿牌政策。

算下来 5 年能省近 5 万块,这账谁都会算

本田在中国,已经退无可退了-有驾

智能化也是刚需。

年轻人买车,要看有没有 L2 + 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全景影像,这些在 10 万级国产车上已经是标配,而本田思域只有中高配才有,还得加钱选装。

有调研显示,25-35 岁消费者买车时,“智能化配置” 的权重已经超过 “品牌知名度”,这正是本田的短板。

更重要的是 “场景适配”

国产车企会研究中国消费者的用车习惯:比如后排经常坐老人,就加后排座椅加热;

年轻人喜欢自驾游,就标配车顶行李架、外放电。

而本田的车型还是按全球标准来,比如思域的后排地台凸起很高,中间坐人不舒服,这在注重家庭出行的中国市场,就是明显的减分项

本田在中国,已经退无可退了-有驾

最后总结:

本田在华的问题,说到底是没跟上中国汽车市场的 “快节奏”“新需求”

从主力车型竞争力下滑,到新能源转型滞后,再到合资模式僵化,每一步都慢了半拍

现在中国市场已经不是 “拿来技术就能卖钱” 的时代了,得真正沉下心来研究消费者,和中国伙伴深度合作才行。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