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篇字数约1000字、以和菜头风格重组原文内容的文章,保留其观点和主题:
---
如果说中国自主汽车的“出厂设置”里埋着一颗“国产之心”,那么这枚心脏,十之八九都取材于日本三菱。这家曾经被无数国产品牌奉为产业恩人的老牌日企,如今却以一纸公告,宣告自己彻底与中国市场分手。三菱的退场,是日本汽车在中国黄金时代的谢幕曲,也是国产品牌成人礼的最后一击锣。
要评说三菱在中国的地位,绝不能只是随手一笔带过。直到2024年夏天,三菱正式宣布终止与沈阳航天三菱所有合资合作,并彻底停止该公司的发动机运作。这不是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结结实实的全面撤退。连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都给出了盖棺定论:今年7月头,“沈阳航天三菱”已改名“沈阳国擎动力”,去日留中,名如其人,连股东栏里三菱的名字也不见了踪影。一家合资模式的白衣骑士,如今退出股东、卸下招牌,彻底交还给本地队友。往年还算体面的合资公司,如今只剩下一纸账本:去年营收13亿,净亏6000多万,今年第一季度还亏了两千多万。长期亏损、合作不合拍,已成定局。早在2019,三菱就把在华的另一家发动机合资公司东安动力的股份甩了出去,那也是一场体面的撤退:东安动力被并入长安集团,三菱从此洗手不干家里的活。
但要说三菱只是个技术供应商,那就太小看它了。在中国汽车刚刚睁眼看世界、手里没几张技术王牌的时候,人家跨国巨头一个个都提防得跟狐狸似的,发誓绝不把发动机核心给你看。三菱不一样。“我今年手头紧,能赏口饭吃就赏口饭吃吧。”于是,两家合资发动机企业拔地而起:沈阳航天三菱、东安动力。三菱发动机变成无数中国车企的救命稻草。想想那个年代,奇瑞、比亚迪、吉利、长城……说是自主品牌,其实核心部件一拆一看,八成都是三菱的“DNA”。
彼时中国造车,就像乡下青年娶新娘,婚庆用品、婚戒、连红绸子都得跟邻居借——独独发动机,是三菱赏的。自此,有人开玩笑说,三菱就是中国国产汽车的“教父”,一手拉扯起一个江湖。若没有三菱这位不计回报的老丈人,恐怕国产车连台面都上不去。那时买国产车,前盖一掀,似乎都能看到那枚熟悉的“三菱标”。
可时代变了。中国自主品牌悄无声息地研发起了自家的发动机,新能源大潮卷土袭来,汽油机的最后荣光难以为继,于是三菱发动机华丽转身,悄然落幕。其实早在发动机业务之前,三菱整车业务就已“挂彩”。曾几何时,东南汽车傍着三菱过上了优越日子,但当三菱将重心北移至广汽三菱,东南自然被逐步冷落。到2021年,三菱连股东群都退了,业务一摊手:“你们接着玩,我不参与了。”
广汽三菱是三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最初新车不断,帕杰罗、欧蓝德一度圈粉无数,2018年销量冲到14万,风光得很。但好景不长,电动化时代来临,三菱产品又老又慢,所谓“矩阵”实则成了遗产包。四年下来,销量年年减半,2023年三菱凉凉退场,广汽三菱成了广汽的全资子公司。自此,三菱从整车到发动机,终于“全剧终”。
有人说,三菱没落是自己不争气,可它在印度活得还挺滋润。只是中国的新牌局,从燃油到电动、从核心到智造,已经不是它熟悉的剧本。实际上,不只是三菱,日本品牌在中国似乎集体迈进冬天。铃木先行退场,丰田、本田、日产的销量也刷起了下限,马自达、斯巴鲁更是一声叹息。
当年三菱发动机隆隆作响,如今早已被中国电机的嗡嗡声盖过。中国汽车把“话语权”彻底握在自己手里,“教父”可以谢幕了,主角自此换人。诱人的黄金时代已经落下帷幕,但中国汽车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