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都被一条新闻刷屏了:丰田bZ4X等多款电动车突然召回,数量高达3.7万台!你没看错,是“万台”起步。这可是丰田啊,那个被称作“开不坏”的品牌,怎么也摊上事儿了?更离谱的是,召回原因居然是——车轮可能飞出去!不是刹车失灵,不是电池起火,是轮子要自己“单飞”!这听着像不像电影里的桥段?咱买个车,图的是安心,结果开半路轮子跑了,那不得直接“气的蹦起来”?
说实话,这消息一出,不少正准备入手bZ4X的朋友估计心里“咯噔”一下,原本还觉得这车设计挺“上头”,外观科幻,内饰也走极简风,一看就是冲着电动时代来的,结果还没开热乎呢,就来了这么一出,真是有点“劝退”。但咱今天不带节奏,也不瞎猜,作为车评老炮儿,咱得把这事儿掰扯明白:到底发生了啥?问题严重吗?还能不能买?
先说重点,这次召回的根源,出在轮毂螺栓的连接强度上。简单点说,就是固定车轮的那个“小铁柱子”,在极端情况下,比如连续过坑、高速压到路肩,或者长期跑烂路,可能会因为受力过大而断裂。一旦螺栓断了,轮子松了,那下一步……你懂的,就不是“走路摇头晃脑”了,是真能“飞”出去。虽然目前全球只报告了两起实际案例,没有人员伤亡,但这种隐患,哪怕概率再小,也不能忍啊,毕竟安全是底线。
那为啥丰田这么“稳”的品牌,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其实吧,这事儿还真不能全怪丰田。bZ4X是丰田和斯巴鲁联合开发的,底盘、四驱系统都用了斯巴鲁的技术,尤其是那个e-Subaru Global Platform,听着挺高大上,但毕竟是第一次用在纯电车型上。电动车和燃油车不一样,电池组沉,重心低,但瞬间扭矩大,起步猛,对底盘和悬挂的冲击也更猛。可能工程师在模拟测试时没完全考虑到某些极端路况的叠加影响,导致螺栓的疲劳强度评估出现了偏差。这算是电动化转型中的“学费”吧,但也给所有车企提了个醒:老经验,不一定适用于新赛道。
咱们再来看看这车本身,抛开召回这事,bZ4X到底是个啥水平?外观上,绝对是“出片利器”。犀利的大灯、溜背的造型、封闭式前脸,走在街上回头率不低,说是“车界网红”也不为过。内饰呢,极简风+大竖屏,科技感是有了,但那个异形方向盘,说实话,“上桌第一个动筷”是挺拉风,但开久了真不一定舒服,尤其调头、停车时,手得来回搓,新手容易懵。好在这次召回修复方案里,丰田也悄悄把异形方向盘改回了传统的圆形,算是“打脸”也认了,态度还算诚恳。
动力方面,bZ4X提供前驱和四驱版本,电机总功率不算猛,百公里加速7秒出头,谈不上“驾驶玩具”,但日常代步完全够用。真正让人有点“劝退”的是续航和能耗。官方标称CLTC续航615公里,但实际开下来,尤其冬天开空调,掉电挺快,真实续航打个七八折都算不错。再加上充电速度不算顶级,30%-80%要30多分钟,比起现在动不动就800V高压平台的对手,有点跟不上节奏了。说它是“买菜车”吧,价格可不便宜;说它是“神车”吧,三电技术又没看到啥黑科技,属实有点尴尬。
这时候就得拉两个对手来比比了。第一个是大众ID.4。这车在国内卖了好几年,算是合资电车里的“老咕噜棒子”了,但胜在稳定。底盘扎实,续航虚标没那么严重,L2级辅助驾驶也够用。缺点嘛,内饰设计有点“套娃”,科技感不如bZ4X,车机系统反应也慢半拍,被吐槽挺多。但人家胜在可靠,没出过轮子要飞这种大事。
第二个是比亚迪宋PLUS EV。这就属于“国民神车”级别了,三电技术自家全包,刀片电池安全性口碑顶呱呱。续航实在,充电也快,配置还贼高,座椅加热、通风、L2辅助驾驶全给你配齐,性价比直接“支棱起来”。缺点?品牌调性上,可能不如丰田大众那么“装逼”,但你要说实用,它真不怵。
这么一圈比下来,你会发现,bZ4X的问题,不是产品力全面崩盘,而是细节上栽了跟头。它想做个有格调的电动先锋,结果在最基础的机械连接上翻了车,真是“天塌了”。不过话说回来,丰田这次反应还算快,全球同步召回,免费更换强化螺栓,还提供代步车,服务这块没得黑。而且修复之后,车辆本身的实力还是在线的,尤其是安全性设计、车身刚性这些,丰田的老底子还在。
所以问题来了:召回事件修复后,你会考虑购买丰田bZ4X吗?它有颜值,有大厂背书,也有一定的驾驶质感,但你也得接受它不算顶尖的续航和稍显保守的动力。相比之下,大众ID.4更稳,比亚迪宋PLUS EV更实惠,你会怎么选?这样的车子,你爱了吗?评论区聊聊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