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获C-GCAP五星!中汽测评揭秘电安全,这些车值得买

现在大家买车,尤其是买新能源车,是不是感觉头都大了?

各种新技术、新品牌层出不穷,宣传单上写的都是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名词,什么智能座舱、激光雷达、高阶辅助驾驶,听着都特别高级。

可是咱们普通老百姓心里都得打个问号,这些车宣传得这么好,到底是真的厉害,还是光说不练的假把式?

小米YU7获C-GCAP五星!中汽测评揭秘电安全,这些车值得买-有驾

特别是安全问题,这是天大的事,尤其是电动车,大家对电池安全、充电安全这些事儿,心里总归是有点不踏实的。

就在最近,有个叫“中汽测评”的机构,咱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国家级别的汽车“裁判员”,专门给市面上的新车搞“大考”的。

他们开了一场发布会,把最新一批热门车的考试成绩单给亮了出来,还顺便给大伙儿划了划重点,告诉我们以后什么样的车才算是真正的好车。

这份成绩单可不是厂家自己夸自己,而是经过一套非常严格、统一的标准测出来的,可以说是真金白银,含金量特别高。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次发布会都说了些啥,看看这背后到底有多少关系到我们每个车主的门道。

首先,最引人关注的,当然就是哪些车在这次考试里表现出色。

这次参加“绿色性能”大考(也就是C-GCAP评价)的,都是市场上的明星车型,有最近火得一塌糊涂的小米SU7,有常年热销的大众迈腾和宝马X3,还有新面孔马自达EZ-6和小鹏P7+。

这个考试主要看三个方面,说白了就是回答三个咱们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

第一,车里的空气好不好,有没有异味,长时间待在里面健不健康?

第二,这车用起来省不省钱,是费电还是费油,续航里程实不实在?

第三,这车从生产出来到最后报废,对环境的污染大不大?

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衡量一辆车是不是“绿色环保”的关键。

结果出来,这五款车都拿到了最高的五星评价。

这说明,不管是新势力还是老牌车企,在这些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面,都下了真功夫,表现都挺不错的,大家可以放心。

除了给具体车型打分,中汽测评还发布了一个消费者调研报告,专门研究了现在特别火的紧凑型新能源SUV。

这种车型价格比较亲民,空间也够用,智能配置又高,很多人买新能源车都会优先考虑。

中汽测评从市面上三十多款主流车型里,结合销量和大家在网上的讨论热度,帮我们筛选出了十款最值得推荐的。

小米YU7获C-GCAP五星!中汽测评揭秘电安全,这些车值得买-有驾

这对于那些有选择困难症,不知道买哪款车好的朋友来说,确实是个非常有用的参考,能省不少纠结的时间。

当然,公布成绩只是这次发布会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内容,是中汽测评的专家们给我们详细解读了未来汽车“考试”的新规矩。

这些新规矩,决定了以后汽车厂家要往哪个方向努力,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将来能买到什么样的车,这才是真正的大头。

第一个要说的新规矩,是专门针对新能源车的《电安全评价专项规程》。

咱们都知道,电动车好是好,但很多人心里对“电”还是有点敬畏甚至害怕。

充电的时候会不会漏电?

车开在路上电池会不会突然着火?

车里那么多电子设备,电磁辐射会不会对身体有影响?

这些问题,是很多人想买电动车又犹豫不决的主要原因。

这个新规程,就是为了彻底打消大家的这些顾虑。

它从六个大的方面,细化出了十九项具体的测试项目,给电动车的安全性能画下了一条非常清晰的底线。

比如充电安全,它不光是看能不能充上电,还要模拟各种极端情况,比如下着倾盆大雨的时候在室外充电,或者充电枪还插在车上时,车子被意外拖动,看车辆的保护系统能不能在第一时间切断电源,保证人和车的安全。

再比如电池安全,这是大家最关心的,测试会用非常严酷的手段来“折磨”电池,比如用钢针去刺穿、用重物去挤压,甚至把整个电池包扔到水里长时间浸泡,看它在各种极端情况下会不会起火爆炸。

目的就是确保,万一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车身都撞坏了,电池包也必须能挺住,不能发生更危险的二次伤害。

还有高压安全,就是说发生碰撞后,车上的高压电能不能在零点几秒内自动断开,防止救援人员和车里的人触电。

可以说,这套规矩就是把我们消费者最担心、最害怕的那些场景,全都变成了汽车厂家必须通过的考试题目,以后谁想在安全上打马虎眼,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二个新规矩,是在C-GCAP里增加了一个叫“座舱热舒适性”的评价。

这个规定可真是太接地气了,太懂咱们中国人的需求了。

小米YU7获C-GCAP五星!中汽测评揭秘电安全,这些车值得买-有驾

咱们国家地方大,南北气候差异非常明显。

夏天在南方,车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车里就跟个大烤箱一样;冬天在北方,车在外面停一晚上,冻得跟冰疙瘩似的,方向盘都不敢摸。

以前评测一辆车的空调好不好,可能就是简单测一下出风口的温度就完事了。

但现在不行了,新规矩要求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

比如,模拟夏天车子在高温下暴晒之后,人坐进去打开空调,要看它花多长时间能让整个车厢都凉快下来,而不仅仅是脸上感觉到风。

同样,也要模拟冬天车辆被冻透了之后,打开暖风,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让车里变得暖和,让车窗上的雾气散掉。

这个评价不仅看空调的制冷制热效率快不快,还要看自动空调能不能很智能地保持一个让人舒服的恒定温度。

这一下就逼着车企,不能只让空调“能用”,还得让它“好用”,让大家真正能享受到冬暖夏凉的舒适。

第三个新规矩,是针对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的,在C-ICAP里增加了“城市领航辅助”的测试。

现在很多车都宣传自己的辅助驾驶多厉害,能在高速上自己开车、自己超车。

这在路况比较简单的高速上确实挺好用的,但一回到车多人多、路况复杂的城市里,很多人就不敢用了。

为什么?

因为城市的交通太复杂了,随时可能从路边冲出来一个行人和电动车,旁边的车也可能突然加塞,还有各种复杂的路口,对智能系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这次的新规矩,就是要专门在城市里给这些智能驾驶系统出难题。

比如,测试车辆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怎么左转,怎么应对突然出现的“鬼探头”,怎么在拥堵路段跟着前车,最关键的是,还要看它在各种情况下是不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会不会压实线、闯红灯。

这个规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推动智能驾驶技术,从一个只能在高速上“秀肌肉”的功能,真正变成一个在复杂的城市里也能让人放心使用的“好帮手”。

总的来看,中汽测评这次发布会,不仅仅是公布了一批车型的测试结果,更重要的是,它向整个行业和所有消费者传递了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我们中国正在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更严格、更贴近我们实际用车需求的汽车评价标准。

这些标准不再是简单地照搬国外,而是充分考虑了我们国家独特的气候环境、复杂的交通状况和用户的使用习惯。

这既是对我们消费者高度负责的表现,也是在用高标准来引导和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向着更安全、更绿色、更智能、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最终,从中受益的,是我们每一个买车用车的普通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