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锁马力”风波:过度包装终将反噬品牌信任

“花50万买车还要考赛道驾照?”郑州车主李先生的吐槽,揭开了小米汽车近期争议的冰山一角。从“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强制锁马力,到碳纤维前舱盖宣传与实际不符,这家以“性价比”起家的科技企业,正因智能汽车的过度包装陷入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锁马力”风波:过度包装终将反噬品牌信任-有驾

宣传与现实的“双面镜”

小米SU7 Ultra的两大争议事件,本质都是“承诺”与“交付”的断裂。

1. 动力参数的文字游戏
购车时标榜的1548马力,却在OTA升级后被限制为900马力,用户需在指定赛道达标才能解锁——这种“考驾照式”的动力释放,既未在销售时明示,更涉嫌单方面修改合同条款。法律人士指出,若车企能随意通过软件锁性能,消费者花高价买的究竟是“车”还是“使用权”?

2. 碳纤维盖板的“装饰性创新”
售价4.2万元的选装件,宣传中强调“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实际却缺失关键导流风道。小米虽以“造型需求”解释,但用户质疑:若功能缩水,为何不降价?更讽刺的是,其良品率从63%提升至91%的“工艺优化”,反而暴露了品控短板。

小米汽车“锁马力”风波:过度包装终将反噬品牌信任-有驾

过度包装:智能汽车时代的信任陷阱

小米的困境并非个例。新势力车企常以“颠覆性创新”为卖点,但技术落地时却频现“买家秀”与“卖家秀”的落差:

  • 参数虚标:续航里程“实验室数据”与实际路况差距过大;

  • 功能期货:自动驾驶等配置长期处于“即将推送”状态;

  • 话术误导:将装饰件包装成“性能增强”,利用专业术语制造认知壁垒。

小米汽车“锁马力”风波:过度包装终将反噬品牌信任-有驾

这种策略短期可刺激销量,但长期会消耗品牌信誉。正如某车主所言:“支持创新不等于接受欺骗,情怀经不起反复透支。”

智能汽车需要“透明化生存”

要重建信任,车企需做到:
1. 合规底线
遵循工信部新规,OTA升级前需备案并明确告知用户风险,杜绝“暗改”行为;
2. 用户共治
建立“功能变更投票机制”,让车主参与重大决策,而非被动接受“技术霸权”;
3. 第三方监督
引入权威机构对宣传参数做实测认证,如欧盟的WLTP续航标准,减少信息不对称。

科技诗人约翰·缪尔曾说:“当我们试图挑出自然界中单独的一部分时,会发现它连接着整个宇宙。”汽车亦然——当车企为营销夸大某个部件,最终暴露的往往是整个系统的脆弱。小米需要明白:智能化的核心不是“炫技”,而是让技术诚实服务于人。

这场风波给所有车企敲响警钟:在智能汽车赛道,谁把用户当“数据提线木偶”,谁终将被市场反噬。毕竟,真正的“黑科技”,从来不需要过度包装。#小米su7雷军小米汽车小米su#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