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再陷质量门!40万豪车2年4次同故障,车主怒问:三包法何用?

一场关于“奔驰质量门”的罗生门,正在四川内江上演!

雷先生,这位40多万奔驰E350el轿车的车主,最近的日子可不好过。

两年半的时间,同一个故障——“冷却液停车关闭发动机”,反复出现四次!

这不禁让人心头一紧:花了血本买来的“座驾”,怎么就成了“定时炸弹”?

奔驰再陷质量门!40万豪车2年4次同故障,车主怒问:三包法何用?-有驾

雷先生的“奔驰噩梦”:四问“冷却液”

故事得从2023年2月说起。

雷先生喜提了他的奔驰E350el,当时花费约48万元,其中还贷款了20万。

谁能想到,这份喜悦还没持续多久,厄运便悄然降临。

第一次故障,发生在去年1月18日,内江城区。

车辆突然报警,提示“冷却液停车关闭发动机”。

雷先生联系销售,被告知“立即停车,等待救援”。

车被拖至4S店,简单“解码”后,第二天便归还。

当时,他或许以为只是个小插曲。

然而,好景不长。

同年3月28日,同样的警报再次响起。

这次,车辆在内江4S店维修了约五天。

到了去年10月,故障卷土重来,车辆被送往自贡修理。

紧接着,命运的齿轮继续转动。

今年9月12日,雷先生在内江城区驾驶时,车辆第四次、也是最令人揪心的一次故障发生了。

“每一次的提示,都是一模一样!”

雷先生的声音里充满了无奈和愤怒。

他认为,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车辆“两年内三次未修复”已达到换车标准。

然而,经销商却以“未达标”、“已过三包期”等理由拒绝了他的换车请求。

奔驰再陷质量门!40万豪车2年4次同故障,车主怒问:三包法何用?-有驾

“如果以后长期出现这种问题,怎么办?

要是在高速路上出现故障导致人员受到伤害,又由谁来负责?”

雷先生的担忧,也正是我们所有人最害怕的。

这不仅仅是车辆的故障,更是对出行安全的拷问。

经销商的“三包”解读:数字游戏还是事实依据?

面对雷先生的诉求,涉事经销商自贡中升仁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给出了他们的说法。

负责人承认,后三次故障确实存在,并提供了更换冷却泵、控制单元的维修记录。

但对于雷先生反馈的第一次故障,因车辆未在店内维修,系统内无记录,无法核实。

在“三包法”的适用上,经销商更是拿出了他们的“数字论证”。

他们称,三包期内(2年或5万公里),雷先生车辆的同一故障维修记录只有2次,不满足“同一故障累计修理超过4次未修好”的条件。

他们还强调,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冷却系统故障不属于“重大安全隐患”,因为其具备预警,且驾驶员有足够时间将车停放到安全区域,不属于“突发性”和不可控性”。

奔驰再陷质量门!40万豪车2年4次同故障,车主怒问:三包法何用?-有驾

“三包法”的冷冰冰:是保护还是束缚?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24条,是这场争议的核心。

《规定》中明确列出了多种情形,消费者可凭购车发票、三包凭证选择更换或退货。

其中,因同一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4次的,便是重要一条。

雷先生认为,去年发生的3次故障已超过“2次”,今年又出现,且“超过4次”应包含第4次。

而经销商则坚持认为,“超过4次”是指至少5次。

这“小数点”般的数字差异,却成了雷先生换车之路上的“千山万水”。

“小瑕疵”还是“大隐患”?

视角之辩

经销商将冷却系统故障定义为“非重大安全隐患”,认为其突发性、风险不可控性、后果严重性均不满足标准。

他们解释,故障有预警,驾驶员有足够时间处理。

这种解释,无疑是在试图将雷先生的担忧“降级”。

然而,对于车主而言,任何影响正常行驶的故障,都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这“足下”的根基不稳,又何谈“千里”的安全?

我们期待的,是汽车制造商能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将可能存在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而非等到问题发生后,再玩弄文字游戏。

调解的落幕与诉讼的序幕

雷先生曾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经过两次调解,双方仍未能达成一致。

最终,市场监管部门出具《投诉终止调解决定书》,表示无法达成协议。

经销商提出的延长冷却系统质保期1年的方案,并未获得雷先生的同意。

更令人费解的是,雷先生在购车后不久,被告知车辆“换过屏幕”,这让他对车辆的整体品质产生了怀疑。

对此,经销商的回应是,交付前已告知并签字确认,流程无误,并建议进行第三方检测。

奔驰再陷质量门!40万豪车2年4次同故障,车主怒问:三包法何用?-有驾

如今,调解之路已断,雷先生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这无疑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战役,但也是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最后选择。

我们该思考什么?

雷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

它再次将汽车质量、消费者权益保障、以及厂商的责任担当推上了风口浪尖。

“三包法”的执行与解读:法律条文的清晰性固然重要,但其落地执行中的“弹性空间”,有时却成了消费者维权的“绊脚石”。

如何确保“三包法”真正成为消费者的“保护伞”,而非厂商的“挡箭牌”?

品牌责任与用户信任:奔驰作为高端品牌,其质量承诺和售后服务,理应高于普通品牌。

一次次的故障,不仅损害了车主的利益,更在一点点侵蚀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这是否值得厂商深思?

安全高于一切:在汽车制造领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任何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隐患,都不应被轻描淡写。

我们期待厂商能够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将对生命的敬畏融入产品的每一个细节。

奔驰再陷质量门!40万豪车2年4次同故障,车主怒问:三包法何用?-有驾

雷先生的故事,是一个警示。

它提醒着每一位消费者,在购车前,务必擦亮眼睛,了解清楚相关政策;也警醒着汽车厂商,质量是品牌生存的基石,信任是用户选择的根本。

希望雷先生的遭遇,能引发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刻的思考,最终推动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让每一次出行,都能真正地安心与舒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