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燃油车巨头,正集体经历“利润大逃杀”! 奔驰上半年净利润暴跌56%,福特更惨,利润缩水86%,相当于每赚1块钱只剩1毛4。
连最赚钱的丰田也扛不住了:最新财报显示,单季度净利润骤降37%,美国关税一刀切走它95亿美元利润。
这些车企的“救命稻草”根本不是纯电车,奔驰的纯电车型销量暴跌24%,反倒是插混车逆势大涨34%;
丰田靠混动车半年狂卖550万辆,可依然填不上利润黑洞。
中国与海外市场彻底割裂: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冲到44.3%,绿牌车满街跑;欧美却困在“混动时代”,充电桩稀少、电价高昂,混动车占比超40%。
老牌车企被迫“三线作战”:燃油车续命、混动过渡、纯电烧钱,三份成本却只有一份收入。
大众自曝电动车卖越多利润越薄,福特每卖一辆纯电就亏一笔,堪称“卖一辆割一次肉”。
这场全球汽车业的“集体塌方”,远比想象中残酷。
奔驰的财务数据让投资人倒吸一口冷气:二季度净利润仅剩9.6亿欧元,同比暴跌69%。
曾经单季轻松赚40亿欧元的“利润奶牛”,如今盈利能力直接腰斩。
汽车业务更惨淡,息税前利润下滑超70%,相当于每赚100块只剩不到30块。
德系三巨头无一幸免。
大众上半年营业利润下滑32%,宝马跌29%,表面看宝马“伤势最轻”,实则因为它利润崩盘更早,去年基数太低才显得跌幅温和。
福特则创下行业最惨纪录:净利润从31.7亿美元暴跌至4.4亿美元,85.98%的蒸发幅度让股东血压飙升。
关税重锤下,福特把锅甩向美国政府:“自家人关税锤自家人! ”
利润塌方的核心矛盾在于:燃油车卖不动,纯电车不赚钱。
奔驰乘用车整体交付量下滑9%,其中纯电车型拖后腿暴跌24%。
起亚的纯电车勉强增长8.3%,插混车却下滑16.8%,只有混动车(HEV)逆势涨24%
现代汽车上半年混动车卖出30万辆,是纯电车的两倍有余。
丰田凭借美日市场对混动的狂热,半年卖出550万辆混动车型,却依然挡不住净利润37%的跌幅,增收不增利成为行业魔咒。
中国与海外市场彻底分裂成两个世界
国内新能源渗透率冲到44.3%,充电桩遍地,绿牌车成为主流。
价格战更是颠覆了游戏规则:国产车用“同价高配”撕碎外资品牌溢价,30万的宝马5系终端价跌破25万
而欧美市场新能源渗透率仅20%,混动车占比超40%。
欧盟将混动纳入补贴,美国消费者因充电不便更偏爱混动,丰田在北美靠混动吃下80%新能源份额。
这种割裂让车企被迫“精神分裂”:在中国必须血拼电动化,靠降价抢市场;在欧美却要死守燃油车利润,靠混动过渡。
大众的困境具象化了这种撕裂,上半年全球电动车卖出46.5万辆,但利润率低到拖累整体业绩。
财报里白纸黑字写道:“利润下滑主因是利润率更低的纯电车型销量增加。”
电动化转型的代价堪称“割肉补疮”。
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和电池业务PowerCo,上半年合力亏掉17.6亿欧元。
CARIAD因软件漏洞闹出“插线升级”笑话,自研系统至今难产;PowerCo电池厂产能爬坡缓慢,亏损逐季扩大。
福特每卖一辆纯电车就亏一笔,9.1万辆的销量换来的是真金白银的失血。
讽刺的是,欧美车企并非电动化后进生。
奔驰2019年就推出纯电平台EVA,但诞生的EQS和EQE被中国网友嘲笑为“杂牌电车”,电子架构落后导致智能化短板。
宝马更早,2014年就把纯电i3投入中国市场,结果前卫造型+感人的续航(仅185公里)沦为笑柄,反倒是“油改电”的i3更受欢迎。
巨额学费换来的是战略回调。
奔驰放弃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推迟燃油车退市,同时押注新平台MMA“重新练号”;奥迪撤销2033年停售燃油车计划;宝马始终拒绝设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
奔驰甚至复刻经典燃油车,复古版911的订单排到2027年,成为利润寒冬里少有的暖意。
美国关税政策成为压垮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丰田最新测算显示,25%汽车关税将让全年利润蒸发95亿美元,相当于每天白干亏2.6亿人民币。
现代汽车二季度被关税削掉43亿元利润,起亚损失41亿元。
福特因关税额外损失8亿美元,直接导致季度亏损。
为缩减成本,车企开始“断臂求生”。
日产宣布裁员2万人,关停7家工厂;保时捷在中国关闭1/3门店;大众旗下斯柯达退出中国市场。
宝马则试图用“未来工厂”概念对冲风险,在日本爱知县筹建新厂,号称用“尖端技术”生产下一代车型,但投产要等到2030年代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