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不少人聊起来都挺感慨的。
就是那款曾经风光无限,很多人心目中的“德系神车”——大众途观L,价格一下子掉得让人有点不敢相信。
入门款的车型,现在有的地方十五万多点就能谈下来了。
这个消息一出来,可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那些刚捡漏买了新车的车主,心里肯定是乐开了花,觉得这便宜占得太值了。
但对于那些三五年前,甚至还得加价排队才提到车的老车主来说,这心里可就五味杂陈了,感觉自己像是被狠狠地“背刺”了一下。
大家肯定都好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好端端的德系中型SUV标杆,怎么就突然开始“大甩卖”了?
这背后其实不是大众突然良心发现,想给消费者发福利,而是整个汽车市场的风向,真的变了。
说白了,就是我们的国产汽车品牌,实在是太猛了,已经把这些过去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逼到了一个不得不降价求生存的墙角。
咱们先回忆一下几年前的途观L是个什么形象。
那时候,你要是想买一辆,二十多万的预算是基础,很多热门配置还得另外加钱,然后销售会告诉你,车源紧张,得排队等上几个月。
那个时候,能开上一辆途观L,不仅代表着你对德系品质的认可,在很多人眼里,也算是一种身份和经济实力的体现。
老车主们当年提车的心情,可能就像是买到了一件稳赚不赔的理财产品,开出去有面子,觉得这钱花得踏实。
可现在呢?
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一位三年前加价提车的朋友在网上诉苦,说他当时落地快三十万的车,现在拿到二手车市场去问,车贩子给出的价格连十万都勉强,直摇头说这车不好卖。
这种巨大的落差,换谁心里都不好受。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汽车贬值问题了,这感觉就像是你高位买入的绩优股,突然变成了垃圾股,资产凭空蒸发了十几万。
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把这位昔日的王者拉下了神坛?
答案就是我们越来越强大的国产车。
它们不再是以前那种只会模仿、靠低价竞争的形象了,而是在技术、体验和成本上,对合资燃油车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战。
首先,咱们来算一笔最实际的账,就是用车的成本。
途观L,特别是2.0T的版本,在城市里开,油耗基本上都是十二个往上,堵车的时候更高。
按现在的油价算,跑一公里差不多要花掉一块钱。
这还不算保养,去4S店做一次小保养,一千多块是跑不掉的,要是赶上换变速箱油这样的大项目,五千块钱就没了。
这些费用日积月累,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我们再看看现在的国产新能源车,比如比亚迪的唐DM-i。
这种插电混动车,平时上下班,要是家里有充电桩,完全可以当纯电车开,满电能跑两百多公里,几乎不用烧油。
就算跑长途,发动机介入了,它的亏电油耗也比同级别的燃油车低很多。
更重要的是,很多国产新能源品牌还提供了像终身免费保养这样的服务。
这边大众车主还在为一张张昂贵的保养单心疼,那边比亚迪车主已经把省下来的油钱和保养费,计划着用在别的地方了。
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账,让很多注重过日子的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
其次,是科技感和智能化体验上的差距。
过去我们总说,德国车底盘稳、机械素质好,开起来有“高级感”。
途观L的2.0T高功率版本,加速确实挺猛,能带来不错的推背感。
但在今天,大家对一辆“好车”的定义已经变了。
光跑得快已经不够了,还得聪明。
你看现在十几二十万的国产车,像问界M5,有华为的技术加持,车上带着激光雷达,在高速上可以实现非常成熟的智能驾驶辅助,自己就能超车、进出匝道,比很多老司机开得都稳。
而途观L呢,高配车型给的还只是最基础的定速巡航,那个中控车机屏幕,反应慢得能卡出马赛克,跟现在国产车上那种语音控制流畅、应用丰富的大屏比起来,简直就是两个时代的产品。
这种科技上的代差,就像是别人已经用上了智能手机,你还在用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机,体验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最后,也是大家最能直观感受到的,就是舒适性和空间利用。
途观L的空间确实很大,后排坐着不憋屈。
但它的座椅,一直被很多人吐槽,说坐着偏硬,像个小板凳,长途旅行下来腰酸背痛。
悬挂调校也是偏硬朗的风格,过个减速带或者烂路,车里的颠簸感非常明显。
而现在的国产车,尤其是像理想L7这样的新势力,它们的产品思路完全不一样。
人家直接把车打造成一个“移动的家”,车里是柔软舒适的“大沙发”,配上空气悬挂,过坑过坎都非常平稳。
车里好几块大屏幕,可以看电影、玩游戏,座椅放倒还能变成一张大床,出去露营都非常方便。
这种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把握,让汽车不再仅仅是一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而是一个舒适、智能的移动生活空间。
当消费者体验过这种全方位的舒适和便利之后,再回头看途观L这种传统燃油车,就会觉得它在很多方面确实是落后了。
所以,途观L这次的大降价,其实是一次被动的市场行为。
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国产车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国六B”排放标准的最后期限快到了,厂家和经销商急着清理库存车。
降价确实在短期内拉动了销量,五月份卖了一万八千多台,数字很好看。
但这种靠牺牲价格和老车主利益换来的销量,对品牌的伤害是长远的。
它动摇了消费者对大众品牌保值率的信心。
对于现在因为低价而入手途观L的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享受到了实惠。
但也要想一想,当国产车在技术和体验上继续飞速发展,几年之后,今天这辆看似划算的途观L,在二手车市场的表现,会不会重蹈覆辙,成为又一批让人心疼的“理财产品”呢?
市场的规则已经被改写,对于大众这样的传统巨头来说,如果还不能真正放下身段,从产品根本上进行革新,光靠降价这根“拐杖”,恐怕很难走得长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