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光环褪去?27万消费者仍在买单

#科学颜论进行时#

进口车光环褪去?27万消费者仍在买单

进口车市场寒意凛冽。

销量数据令人震惊。

但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销量断崖式下跌

2025年上半年。

中国汽车进口量仅为22万辆。

同比暴跌32%。

与2014年143万辆的峰值相比。

跌幅超过80%。

豪华品牌也难以幸免。

奔驰、宝马、奥迪进口销量全面下滑。

甚至保时捷这样的品牌。

在华销量也从2021年的9.57万辆跌至2024年的5.69万辆。

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

但仍有27万消费者选择进口车

为什么?

他们追求的不是面子。

而是独特的价值。

超豪华品牌提供的“专属服务闭环”。

是个性化车型带来的纯粹驾驶乐趣。

是历经时间沉淀的品牌质感。

这些是数据无法完全衡量的。

超豪华车的稀缺价值

对于某些消费者。

细节决定一切。

变速箱换挡的丝滑感。

发动机声浪的细腻反馈。

这些机械工艺与艺术审味的融合。

少一分精准都不行。

品牌提供的专属服务。

如根据用车习惯定制的保养方案。

仅限车主的私人社交活动。

这种从用车到圈层的专属感。

进口车光环褪去?27万消费者仍在买单-有驾

是目前国产新能源还难以实现的。

个性与情怀的坚守

除了豪华车市场。

斯巴鲁BRZ、宝马MINI燃油版等偏个性、性能的进口车型。

也拥有一批忠实拥趸。

他们或是燃油车操控的“死忠粉”。

或是对特定品牌有深厚情感的“情怀党”。

选择进口车的核心逻辑。

是“热爱”而非“实用”。

有消费者表示。

虽然很多新能源车加速很快。

但那种“一脚电门到底”的推背感。

总觉得少了点“人车互动”的乐趣。

并非盲目,消费者清楚短板

这些进口车忠实粉丝并非看不到问题。

他们直言不讳地指出进口车的短板。

智能化配置落后。

售后换件周期长。

电动化转型速度慢。

有车主坦言。

家中保时捷718比理想MEGA买得还晚半年。

可智能化水平却差了不止一代。

还有车主抱怨。

等待进口配件耗时漫长。

有时甚至需要一个月以上。

进口品牌的转型与未来

面对冲击。

进口车品牌开始加快本土化与电动化进程。

捷尼赛思宣布品牌开启国产化进程。

雷克萨斯在上海成立新能源工厂并正式开工。

进口车光环褪去?27万消费者仍在买单-有驾

未来将专注于纯电动车型及电池的研发、生产。

其第一款纯电车型预计将于2027年正式投产。

靠“品牌溢价”获取高利润的好日子快过去了。

进口车市场不会消失,但必须改变

它正从一个主流消费市场。

转变为满足特定需求的小众化、补充性市场。

未来可能主要在三个方面存在:

超豪华品牌(如法拉利、兰博基尼)。

满足顶级财富阶层的消费需求;个性化、小众化车型(如高性能跑车、硬派越野车)。

满足车迷和特定爱好者;部分国外品牌的旗舰电动车型。

作为其品牌形象的展示。

结语:价值的重新定义

27万消费者的选择。

宣告了单纯依靠品牌溢价和信息不对称的时代的落幕。

但进口车并未完全失去价值。

只是需要重新定义。

当消费者更加理性。

市场更加成熟。

真正的价值——无论是机械工艺的极致追求。

个性化需求的满足。

还是独特品牌文化的认同——才会浮出水面。

这才是27万人买单的真相。

出乎意料?

或许本该如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