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车展遇政策争议,企业裁员持续,转型焦虑加剧

一切都得从德国慕尼黑车展说起。2024年9月9日,德国各大车企齐聚一堂,豪华新车、前沿科技、各路媒体,现场气氛本该热热闹闹。但偏偏外头的风声,比展馆里的马达声还要尖锐——德国政界和主流媒体集体陷入了焦虑,关于内燃机禁令的争论,比车展本身还抢镜。

巴伐利亚州州长索德尔,这位频频出镜的大佬,直接在当地民俗节的啤酒帐篷上挑明了话题。他说,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也不是环保议题,而是一场关乎德国经济生死存亡的文化战。他的逻辑也很直白:在巴伐利亚,没有汽车就没有未来。这句话听着有点绝对,但背后的担忧一点都不夸张。

毕竟,德国的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民族工业的门面。索德尔有一肚子怨气,绿党政府太热切上马电动化,搞得电动车购车补贴一夜之间没了,市场跟着哑火。紧接着,电动车基础设施还没铺好,欧盟那边又宣布要“全面封杀”内燃机。在索德尔看来,这一招就像把产业链半夜拆掉,却不问施工队明天吃什么,满腔愤懑甩给了政坛对手。

不仅是巴伐利亚,连大众汽车总部所在地下萨克森州也跟着喊不满意。该州基民盟议会党团主席莱希纳接受采访时,干脆就说限排政策太死板,原本灵活的碳排放权交易才有市场经济的味道。他不买电动化“一刀切”的账,更愿意让油价说话:石油贵了,大家自然而然就会选别的路,不用强制规定。

技术层面更复杂。哪怕电动车现在很火,德国政界心里却还是犯嘀咕。毕竟,电池核心技术和原材料这么多年都在中国手里,这要一股脑上马纯电动,不等于把产业命脉拱手送人?莱希纳和索德尔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更愿意赌技术中立:电动、氢能、合成燃料,只要能减排,路子都不能堵死。

而这场争论背后,其实藏着赤裸裸的就业危机。德国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从2019年到2024年,德国汽车行业硬生生瘦了六万个岗位,降幅七个点。有的零部件企业甚至砍掉了五分之一的员工。安永咨询的数据更冷酷,仅仅2024到2025年这段时间,整个行业又没了五万多个岗位。裁员还没到底,像大众、采埃孚、大陆集团这些大个头还在酝酿大动作。

更头痛的是,能源价格飞涨,制造业成本水涨船高。索德尔怨声载道,联邦政府还要加税,企业喘气都难,工人心里更慌。他还不忘调侃:让队员70分钟就收工,怎么可能在加时赛赢球——这句德国足球梗,说的就是产业干劲不足,结局不精彩。

德国汽车和内燃机其实已经超越了普通工业范畴,国家制造体系的根基全系于此。索德尔把眼前的困境形容成一场豪赌,赌技术路线,赌未来产业,赌德国人还能不能靠老本事在全球市场混得风生水起。但牌局已经展开,谁输谁赢,谁都心里没底。

德国车展遇政策争议,企业裁员持续,转型焦虑加剧-有驾

这场风波始于政坛上的一句禁令,却牵扯出产业链上下游几十万人的饭碗。德国作为老牌制造强国,汽车和机械工程是立国之本。一旦内燃机禁令落实,德国汽车产业将面临彻底洗牌。在这场博弈里,“技术中立”成了不少人的救命稻草。但现实是,电动化转型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总有瓶颈,电池原材料受制于外部,欧洲新能源补贴政策摇摆不定,行业焦虑一点不比政界少。

德国车展遇政策争议,企业裁员持续,转型焦虑加剧-有驾
德国车展遇政策争议,企业裁员持续,转型焦虑加剧-有驾

你可以把这一切理解为一次循环往复的“新老交替”,也可以视作全球化浪潮下的自我挣扎。德国人自诩工程师民族,他们曾经用燃油发动机称霸世界。现在,电动化的新路虽好,也不是所有人都敢一头扎进水里。谁都不想做第一个被淘汰的老厂工,就像没人愿意在德国工业史上留下“断腰断腿”的遗憾。

索德尔的对策,归根到底就三招:先别急着全面禁内燃机,取消强制减排的硬杠杠,给企业发点电价补贴,让大家再扛几年。同时,也不是死守“老皇历”,巴伐利亚已经拿出转型基金,专门支持企业搞新技术。这种思路看着很“两手抓”,但也是现实中的无奈选择。

莱希纳则强调市场气息:别把政策做成“包办婚姻”,让企业和消费者自己选新能源还是老油车。碳排放交易系统有弹性,也许可以实现环保目标,但还给了产业调整的空间。电动化不应该强推一条道,合成燃料、氢能甚至混动都有各自的可能性。毕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互联的今天。

德国车展遇政策争议,企业裁员持续,转型焦虑加剧-有驾

这场争议表面看是技术和市场之争,深层次却是德国社会的身份焦虑。一边是环保政策的压力,一边是产业就业的现实。有人担心,德国如果太快抛弃内燃机,把技术壁垒拆碎,未来只能买中国品牌汽车,彻底丧失话语权。也有人觉得,德国人挺得过技术转型,没必要抱着老底子不放。

在车展之外,业界对转型的反应也各有不同。老字号的零部件企业已经感受到威胁,投资收缩,裁员加剧,没人清楚明天能不能在产业链里找到位置。新兴科技公司则看中了电动化的风口,但本土市场需求迟迟不见回暖,企业家们也是既兴奋又忐忑。

德国联邦政府的态度,则在左右摇摆中寻求平衡。社民党政客们强调环境责任,但产业界一再施压,要求“不要再加税”,要给企业喘息时间。整个政策环境显得卡在两难,谁也不愿意背离主流,但谁都明白,如果押错了宝,德国制造业的根基就要动摇。

民间讨论同样不消停。有人支持全面转型,认为德国应该制定更干净的工业标准,带领全欧洲冲刺零排放。也有不少人抱怨政府太激进,搞坏了本地企业脆弱的产业链。路边的出租司机、工厂里的技师、汽车工程师、大学教授,每个人都有一肚子“家国情怀”,但都不敢保证新技术真的能够养活这么多人。

德国车展遇政策争议,企业裁员持续,转型焦虑加剧-有驾

说到底,德国这场汽车变革,既有技术选择的理性争论,也包含了心理层面的深沉焦虑。内燃机代表了德国过去百年的辉煌,现在,这一切是否真的即将画上句号?所有的答案,都还在盘旋。

展馆里的新车一辆接一辆亮相,外头的政治口水仗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人希望德国能在电动浪潮里乘风破浪,也有人担心,一夜之间全靠进口,连“汽修小哥”的饭碗都丢了。德国工业这一步棋,真算得上是“船到桥头,且慢推舟”。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