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中国的公告说库存能撑到年底,这话听着挺有底气。但欧洲那边的汽车厂采购经理,可能正盯着日历,计算着哪条生产线会先停摆。现在都十一月了,离年底还有多久?
这事儿根本就不是年底前的事儿。
掰扯这笔账之前,得知道安世半导体是个什么角色。全球汽车晶体管市场,他们占了快四成的份额,几乎所有我们熟悉的车里,都有他们的东西。原本这是一个完美的全球化样本:荷兰工厂做晶圆,运到东莞的工厂封装测试,再卖给全世界。多高效。
现在,这根链条从中间断了。
荷兰那边说停供,是因为东莞工厂拖欠货款。安世中国直接反击,说不但不欠钱,反而是荷兰安世欠了东莞十个亿。双方各执一词,账面上的事说不清,但背后的戏码谁都看得懂。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纠纷。
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看,味道就全出来了。2024年12月,安世的母公司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了实体清单。到了2025年9月,限制范围扩大,安世半导体自己采购关键设备和技术也卡住了。没过几天,9月30号,荷兰政府直接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冻结了安世的全球运营。紧接着,10月7日,阿姆斯特丹的法院就把中国籍CEO张学政的董事职务给暂停了,换上了一个德国人。
这一套下来,行云流水。
作为回应,中国商务部在10月4日也发了公告,禁止安世中国出口它在华生产的汽车功率芯片。你看,双方你来我往,开始互相锁喉。荷兰不给上游的晶圆,中国就不让下游的成品出去。
这场神仙打架,最先遭殃的是全球的车厂。欧洲主流的车企和一级供应商手里头的安世芯片库存,普遍只够用两到三周。有些工厂已经在内部发警告,部分生产线停工可能就在眼前。
所以,安世中国说库存能撑到年底,这话的可信度有多少?就算真的有库存,工厂都已经开始限产了。即便他们早有预案,真的把货备足了,撑过了这两个月,那明年呢?一月份怎么办?
安世中国说有信心在短期内完成新晶圆产能的验证,明年就能无缝衔接。但芯片产业里,“无缝衔接”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换个晶圆厂不是换个零件供应商那么简单,整个工艺流程、良率测试全要重跑一遍,半年能搞定都算是神速了。
现在最有意思的是商务部在11月1日又说,符合条件的出口可以豁免,目的是稳定全球供应链。这像是在给各方找个台阶下。但什么算“符合条件”?怎么执行?这又是一个模糊地带。
表面看是钱的事,深挖下去,就是政治压力下全球产业链的撕裂。美国的清单,荷兰的“国家安全”,中国的出口管制,把一条原本运转顺畅的链条硬生生切成了三段。
谁都不想走到这一步,但谁都身不由己。
这事给所有车企敲响了警钟,以前大家总觉得成本优化最重要,现在才发现,供应链的安全才是命脉。过去那种全球化分工,把鸡蛋放在不同国家的篮子里,看起来很美,但现在政治一介入,再完美的商业模式也会瞬间崩盘。
所以,这件事的影响远不止是短期内会少生产多少辆车。它残酷地证明了一点,在某些领域里,商业逻辑已经退居次位,地缘政治才是真正的操盘手。
现在,大家都在找后路。车企们肯定会拼命找第二、第三供应商,把供应链尽可能往自己能控制的范围里迁。这对安世半导体来说,短期是失去订单和信任,长期来看,一旦产业链重构完成,再想回到原来的位置就太难了。
这就是全球化退潮的代价,以前以为商业归商业,政治归政治,现在才明白,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商业,有时就只是个棋子而已。
至于损失究竟有多大?去问问那些生产计划表被红笔画满了圈的采购们,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