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车降价求生,路径依赖困局,转型出路何在?
*
曾几何时。合资品牌是品质与档代的象征。如今。它们却陷入价格战的泥潭。2024年。主流合资品牌市场份额已跌至27.5%。比2021年萎缩近四成。面对困局。合资车企祭出最直接武器——降价。
东风日产天籁推出“真心版”。限时售价12.78万元。轩逸甚至将门槛拉低至6.98万元。凯迪拉克全新XT5直接官降13万元。上汽大众、别克等品牌纷纷推行“一口价”。试图以价格透明化吸引消费者。
然而。降价并未换来销量的持久回暖。一些车型短期订单增长后迅速回落。究其原因。问题核心并非价格。而是产品力与用户需求的严重错配。
当下消费者要什么?要智能。要体验。要个性化。年轻用户走进展厅。直接询问语音控制和自动泊车功能。而许多合资车仍停留在按键加小屏幕的交互时代。感觉像开十年前的车。这种代差。绝非降价可以弥补。
反观自主品牌。三个月就能完成一次智能系统迭代。比亚迪高唱“智驾平权”。将辅助驾驶功能标配至10万级车型。吉利、长安等坚持燃油技术研发。新一代发动机热效率高达48%。在燃油车领域也与合资品牌正面竞争。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合资车企的路径依赖。它们习惯了长达7年的车型生命周期逐步降价模式。无法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迭代节奏。一位德企高管曾质疑:“我们在中国卖二十年就这么挣钱。凭什么现在要这么多配置?”这种心态。注定其难以真正贴近本地需求。
供应链体系亦成转型桎梏。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几十年专注于燃油车系统。转型电动化零部件意愿和能力不足。当车企想换用国产电池。外方总部往往直接否决。导致新产品研发到上市比国产车慢两三年。错失市场良机。
当然。合资品牌并非没有意识到危机。一些企业开始寻求突破。广汽丰田铂智3X将搭载激光雷达的高阶智驾车型打入15万元级市场。上市不到1小时订单破万。上汽奥迪A5L成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燃油车。大众计划将与小鹏联合开发的电子电气架构拓展至燃油车型。实现“油电同智”。
然而这些变革仍显迟缓。2025年7月。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升至54%。市场格局根本性改变。留给合资品牌的时间不多了。
出路何在?彻底本土化是关键。丰田已宣布将中国车型开发决策权从日本总部放至中国。并积极与华为、小米等中国企业合作。这意味着不仅生产本土化。研发、供应链、决策体系都需深度本土化。
同时。重塑价值逻辑。燃油车不必一味追求低价。可通过智能化增配找回差异化优势。奔驰提出“油电同智”。奇瑞计划超30款车型搭载“猎鹰智驾”。覆盖全动力类型。证明燃油车同样可以智能。
汽车产业变革如大浪淘沙。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不断进化的企业。合资品牌若不能从根本上打破路径依赖。仅靠降价将难以挽回颓势。市场永远青睐理解并响应需求的企业。无论它来自哪里。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