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豪车印钞机”这个标签,在保时捷身上逐渐褪色,甚至开始变得刺耳,我们不得不问:那个曾经高高在上的品牌,究竟怎么了?
一个令人心惊的数字游戏:利润蒸发,危机显现
想象一下,德国斯图加特的秋日,本应是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时节,但保时捷总部大楼里弥漫的却是令人窒息的阴霾。
这家以精湛工艺和澎湃动力闻名于世的汽车巨头,交出了一份何其刺眼的成绩单:前三季度,268.6亿欧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滑6%,这数字本身已足够令人警醒。
然而,真正令人触目惊心的是利润的断崖式下跌——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骤降至区区4000万欧元,暴跌99%!
销售回报率从14.1%瞬间缩水至0.2%,第三季度更是单季亏损9.66亿欧元,约合80亿人民币。
这哪里是“印钞机”,简直就是“吐钞机”!
战略收缩的信号弹:裁员、推迟与终止
坏消息如潮水般涌来,拍打着保时捷的岸堤。
面对经营压力,公司启动了组织结构优化,计划在未来几年内裁员1900人,今年年底前更要砍掉2000个临时岗位。
这还不算完,上个月,保时捷宣布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发布,延长燃油和混动车型的市场生命周期,甚至终止了电池自产计划。
这一系列重组措施,带来了约27亿欧元(约合224亿人民币)的额外支出。
这不禁让人想起“画龙点睛”的典故,但这次,保时捷似乎是在为自己的“龙”紧急“收笔”,试图止住流血,避免更大的灾难。
人事地震与股权博弈:谁主沉浮?
更具戏剧性的是,保时捷突然宣布人事变动:任命迈克尔·莱特斯博士为新任CEO,自2026年1月1日起生效。
而执掌保时捷股份公司长达十年的奥利弗·布鲁姆博士,则将继续担任大众汽车集团CEO。
这一举措,标志着备受争议的“大众集团+保时捷”双重领导模式的终结。
要知道,在保时捷亟需专注与魄力引领转型的关键时刻,这种职责重叠一直被股东们视为削弱公司战略重点和决策能力的隐患。
如今,股东们似乎终于等来了他们想要的“独立航行”。
资本市场的冷酷审判:股价暴跌的背后
资本市场从不掩饰它的冷酷。
2021年,保时捷股价还能攀升至130美元的高位,如今却在40美元的低位徘徊,跌幅之大令人咋舌。
这绝非简单的周期性波动,而是市场对这家百年车企战略失误的结构性否定。
要知道,就在2023年,保时捷还以73亿欧元的营业利润创下纪录,即使在疫情最严峻的2020年,利润也高达42亿欧元。
然而,2024年的23%利润下滑至56亿欧元,以及2025年可能出现的断崖式下跌,将这家昔日的“神车”推向了悬崖边缘。
市场失速的真相:中国市场的“滑铁卢”
保时捷在其最重要的市场——中国,已经连续遭遇重创。
财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在华销量仅3.2万辆,同比暴跌26%,与2021年巅峰期的9.57万辆相比,更是缩水了66%。
全球市场份额从33%骤降至15%,被美国和欧洲市场挤出前三。
这场“滑坡”始于2022年,销量分别为9.32万辆、7.93万辆、5.69万辆。
布鲁姆也坦承:“我们未能及时跟上中国消费者需求的转变,电动汽车发展速度比预期慢,市场结构性变化超出预判。”
电动化转型之殇:滞后与摇摆的致命伤
需求转变的背后,是产品力的全面落后。
中国汽车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能源革命,渗透率从2018年的1.42%飙升至2025年9月的58.37%。
而保时捷,尽管推出了Taycan等电动车型,但整体电动化进程明显滞后。
其技术路线“重三电、轻软件”,导致车机系统卡顿、本土化功能缺失,难以满足当下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的高度期待。
就连旗舰纯电车型Taycan,也因续航虚标、充电问题遭遇销量下滑10%,2024年销量更是暴跌49%。
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路上的战略摇摆,更是其致命伤。
尽管曾大力投资电动车型,市场需求却远低于预期,2024年电动车销量占比仅12.7%,与2030年实现80%电动车占比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
巨大的业绩压力迫使其不得不为电动化转型踩下刹车,甚至终止了电池自产计划,推迟了部分纯电动车型上市,重新聚焦燃油和混动车型。
这难道不是在“煮熟的鸭子”飞走后,又去追赶已经远去的“鸡”吗?
多重困境叠加:性能溢价的失效与关税的重压
在华市场的颓势,还叠加了质量口碑的下滑和本土电动化竞品的“海啸”式冲击。
曾经引以为傲的“性能溢价”正在快速失效,中国富豪们如今更愿意为智能体验买单。
再来看看美国市场。
2025年7月,美欧达成的贸易协议,对欧盟进口汽车征收15%的关税,叠加之前的附加关税,实际税率高达40%。
这无疑削弱了保时捷在美国这个第一大市场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美国关税今年将导致其损失约7亿欧元(约合58亿人民币)。
而此时,美国市场却有特斯拉Model 3的税收抵免政策,凯迪拉克更是凭借电气化转型登顶豪华电动车市场份额榜首。
保时捷暂无美国建厂计划,只能被动承受成本压力,在美国市场,“混”得也不轻松。
退守燃油车?
是“止血”还是“自杀”?
更令人费解的是,保时捷最新计划竟是“退守燃油车”。
此举引发了巨大争议。
支持者认为这是“止血良策”,避免过度依赖电动车遭受更大损失。
反对者则警告,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已成定局,中国2030年新能源渗透率将超50%,此时退守无异于“自杀”。
德国汽车界人士表示,保时捷放弃了电动化的先发优势,等它想回头时,市场早已被瓜分殆尽,这无疑是“典型的短期主义陷阱”。
笔者认为,保时捷此番“吃回头草”,背后原因复杂。
表面上看,是欧美与中国在汽车赛道上的近身搏杀,让保时捷感到力不从心,试图从根本上规避电动化带来的挑战。
但更深层次的,则是其在电动化进程中遭遇的供应链瓶颈。
电动车产业链高度依赖锂、钴、镍等特定原材料,近年来价格飙升,大幅增加了生产成本。
加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原材料、劳动力和制造成本却不断上升,车企推动电动化面临巨大的盈利压力。
电动车研发和生产需要巨额投入,回报周期长,出于财务考量,部分企业选择谨慎推进。
实践反复证明,2024年,保时捷电动车型研发投入占比已从2021年的15%飙升至37%,但整体利润率却从18.3%降至14.5%。
成本急剧攀升,利润却在萎缩,这无疑是其在电动化转型中的痛苦代价。
未来的不确定性:当“身份象征”遭遇降价促销
那么,如果押注燃油车策略在2026年业绩未能回暖,保时捷又将何去何从?
难道要从档案柜里再翻出被搁置的电气化方案?
通过裁员和供应链优化,保时捷能“抠”出部分成本,但这仅仅是“止血”,远非“造血”。
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保时捷至今未曾想明白的:当“豪车印钞机”在豪华跑车领域,电动汽车尚未被消费者广泛接受,而另一边又不得不降价促销时,它还能否继续被称为“身份的象征”?
这就像《长恨歌》中杨贵妃的盛宠不再,繁华落尽,只余空叹。
值得注意的是,新任CEO莱特斯博士接手的是一个烫手山芋。
法拉利的成功经验,未必能照搬到保时捷身上。
祝他好运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