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路过智己的展厅,刚好看到一台LS6静静地站在那里,宽得够给我塞个小车的那种。就算没正式试驾,能嗅到它散发出来的我不差钱的气场。
跟销售聊了会儿,他说:我们这车,现在订单都爆了。我心里在想,这年头,能让人掏出二十万+还觉得值得的,除了品牌认知就是硬实力了。
他又补充:价格拉低了,新配置又实在,去年的排队排不上的话,今年直接拉到手。我笑着说:那你们是不是也赶上补贴、供应链忙的饭碗都不好端?
说完这话,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配备刷新得挺快——800V快充,15分钟能补能310公里,算上续航长达450公里(估算,体感不算极端啦)——没有错,是在比续航,不是比油耗。
有朋友说:这车用的液冷快充,那不就很像手机快充一样?我觉得还挺形象。手机快充会发烫,车充也是一样,但车上那大户型,发烫也能迅速补能,很有成就感。
转到安全配置,它全系标配激光雷达520线,英伟达Orin X芯片,加支持无图城市NOA。这配置我都懵了,像是给个我会开车,自己带脑子的证书——不用看指南就知道未来的自动驾驶会越来越普及。
你觉得,这车会不会太笨重了?我问销售。
他笑:中大型SUV,但转弯半径只有4.79米。这是在压缩。你别看大,它开起来很灵巧。
我心里嘀咕:岚图Free+、Free那帮家伙的转弯大概在5.75米左右。差这点油耗和操控,为啥竞争者还敢自信?这是不是就是底盘设计的秘密武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对比同价位对手,智己有个大优势:价格实惠、续航拉长、操控灵活。岚图那边,便宜点的版本续航,就是明显少了点、配置也不那么顶天。
而且,智能Honestly,智己LS6标配激光雷达、英伟达芯片,基本上是把智能这块拿出来拼了。实际体验下来,扫码开窗、自动泊车……都让人觉得下一步就能打败老司机了。
咱也得说哈,这车也不是完美。心里还琢磨:是不是活在豪车基本就值这意识里了?怎么说呢,560km的续航(估算)也就够日常开,但如果要跨省,还是得考虑充电布局。如果你家附近没有专用快充站,还不如还在犹豫,毕竟,急迫感哪有品牌和交付感那么直接。
那我不免好奇:这么多Cell高速充,寿命会不会打折?宝马的电池管理系统,能不能做到像手机那样磨到最后…我不敢说(这段先按下不表),但看得出,智己用了不少时间在电池管理上打磨,毕竟0-100用时3.48秒,动力爆棚,长时间折腾电池,技术支持可少不了。
我还记得修理工告诉我:车开到一定公里,电池温控成了大问题。这一点,作为一个自主品牌的销售、研发大佬,可能都没想到这么细。
这或许也是真正用心的体会——帮车子立得更长,修得少,厂家的口碑也能好上加好。
你是不是也会懒得折腾热屏、充电时间?我觉得,未来的用户逐渐惯快、准、稳,这车如果真能把续航和快充做到极致,其实也就不怪它那么火。
说到这我突然忍不住想问:那个激光雷达能不能真实现完全自主?或者说,未来它会不会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出差异?其实我猜这不是个技术极限,而是市场对智能安全的认知。
不过我还得承认,作为消费者,最不想的也许就是遇到套娃式的配置升级。你说,线线相接,充满豪华感,但用几天发现哪里不对味。大概,这也是为什么一些豪华感极强的车反而会失去归属感。
写到这里,我心里其实还在纠结一件事:我怎么总觉得,这款车它的续航长、价格实惠、配置高是不是都太理想化了?旁边那个同事说:这车真的可以吗?我捡起一块碎片的思路,觉得潜在的问题是——市场上突然出现一款用料实在、价格亲民的大块头,新车怎么样都能让对手有压力。
问题来了:这样一台车,未来会不会变成标准配置中最低的那个?还是说,技术革新还能support它继续领跑?
这车的操控,相比之前试过的车型,感觉手感丝滑,转向精准,给我一种我还可以再跑个150公里的冲动—(这句话算不算自我夸耀?)但油耗我估算一下一百公里在18升左右(估算,别太较真),比起油车,还是节省了不少油费。
你们猜猜,未来会不会有人把这种电耗年化掉,变成买菜的钱?
回头一看,这么硬的配置和价格,放到生活中还真挺有用。大空间,大底盘,油电混合兼容,要么就是短途通勤神器。
反正,要我说,这车能火,还是有它的道理。只生活的细节——比如车里那点儿静电、空调的味道、座椅的包裹感——才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这个,才是未来半年能不能持久火热的关键。
嘻嘻,我觉得,还想多看看生产线上的工艺细节,也许就发现一个你想不到的秘密。你问我到底在想什么?不正是那台隐藏在车底的配件,究竟藏了什么?是不是也像我一样,总想揭开点神秘的面纱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