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利润碾压中国车企?一场关于汽车强弱的错位较量
那天早上,群里炸了锅。小王发了个截图,说今年中国三千万辆车赚的钱,还不如丰田一家多。我刚咬了一口包子差点呛着,旁边修理厂老赵乐呵:“你信这些专家算账?咱18家上市公司加一起还没人家一半。”他说得倒也没错。查了下数据,2024年国内所有上市车企利润加起来,不到900亿人民币,而丰田单是净利润就有两千三百多亿。这么比下来,好像真有点大而不强的意思。
可真要说,中国汽车就这样吗?我是不太服气。
前阵子看了丰田新财报,有种既佩服又琢磨不透的感觉。营收创新高,四十八万亿日元——这数字听着都头晕。不过别光盯着表面风光,其实他们营业利润和净利都有小幅下滑,比去年巅峰略逊,但依然站在山顶。有人问,这钱到底咋来的?
修理厂那哥们插嘴:“混动卖得好呗!美国路况复杂,他们怕纯电趴窝。”确实,现在全球都在搞纯电,可很多地方充电桩稀少,一辆混动车反倒成香饽饽。在北美市场尤其明显,据说凯美瑞直接砍掉燃油版,只留混动,这操作搁咱这儿想都不敢想。
再一个不得不提汇率问题。有次跟做外贸的小李喝酒,他直摇头:“日元贬值成啥样啦!”结果对丰田来说却是天降横财,每跌一点,他们换回来的钱就更多。据说今年平均汇率153日元兑1美元,比去年还低,这一下子营业利润直接被推高不少。“这就是老天爷赏饭吃,”群里有人打趣道,“谁能想到赚钱还能靠货币波动。”
说到精益生产,我第一次听还是大学老师讲案例,说什么Just in Time、Jidoka,我当时只觉得绕嘴。后来进厂才明白,人家就是把每个螺丝钉都算计明白,不浪费一分成本。“零库存,那不是吹牛?”老赵总爱念叨。但据说他们工厂真的做到今天装配线缺啥立马叫供应商送来,不囤货、不压钱。而且机器坏哪儿自己报警停线,也省了一堆次品返工。这套东西玩得溜,全员参与,还真不是一般企业能学会的。
不过你别以为国内没人能超越。我记得比亚迪技术部师傅曾聊过,“我们全链条自造件,把控死死滴。”关键零部件全自产,再加上工程师文化,那股钻劲和创新劲头,有时候比日本人还拼命。这几年智能化、电动化推进那么快,也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话题扯回来,其实连丰田自己心里也没底。他们最新预测2026年业绩,大概率要下滑二三成。不仅因为接班人佐藤恒治开始主攻电动车,还因为之前落下太多课,现在补起来烧钱很猛。有朋友开玩笑:日本企业传承像古代世袭一样,但偏偏章男找了个思路完全不同的人接班,你看戏剧性吧?
还有汇率反转风险。今年赚的是贬值红利,可明后年如果升值,就该吐出来喽。而且美国最近关税政策紧锣密鼓,对进口车型虎视眈眈,据说明摆着可能让他们损失1800亿日元左右。一句话:赚钱哪有抢钱快!
最扎心的是中国市场这一块。我邻居买新车纠结半个月,最后选国产新能源,他老婆一句话定音:“配置高、智能化体验好,用手机远程开空调,多爽!”其实现在国内自主品牌市占率已经干到六成以上,日本系份额一路往下掉。有段时间我去4S店蹭茶水,销售私底下抱怨:贷款金融产品赚的钱,都快赶上卖车本身收益了,因为产品力追不上节奏,被年轻消费者嫌弃“科技感不足”。
所以啊,你要问中国汽车是不是大而不强,我觉得未必这么简单。当下一地鸡毛,各种价格战打得飞起,为抢客户恨不得赔本赚吆喝;研发投入更是肉眼可见地砸进去——听业内朋友讲,有些新能源品牌研发费用占营收七八个点甚至更高,就是为了将来某一天翻盘。“短期亏损换未来机会”,这是不少造车人的共识。所以你现在看账面数据,是难受,但背后的逻辑和阶段完全不同于成熟巨头坐享其成。
顺便插句闲话,上周保养的时候技师唠嗑,说以前给凯美瑞换刹车片,一套原装贵死人,如今国产替代件便宜耐用还带质保。他嘟囔一句,“以后估计维修业务也越来越卷。”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刘禹锡那句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旧王者守住果园,新挑战者埋头播种,到底谁赢五年后见分晓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