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几乎所有车企都在拼命压低供应商价格时,丰田却反其道而行——主动给6万家供应商涨薪10%-15%。这并非慷慨,而是一场精密的战略布局:用北美市场雷克萨斯和埃尔法的超额利润,为全球供应链输血,要求供应商将三成利润用于工人涨薪和技术研发,尤其是电池和芯片领域。表面是‘共同应对成本压力’,实则是用北美的钱稳住日本的根基,并提前为全固态电池等未来技术铺路。这背后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供应链的稳定性正取代低成本,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国产车企在出海征程中,或许也该思考,如何从‘价格战’转向‘韧性战’。
主持人:你有没有发现,丰田这车啊,简直像有两副面孔?北美那边雷克萨斯悄悄涨三万,埃尔法加价提车都成行规了;可咱们这边呢,凯美瑞跌破15万,RAV4直接砍五万求人买。你说这同一家车企,怎么干出这么两极分化的操作?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不科学啊!你当时看到这新闻,第一感觉是啥?是不是也觉得有点魔幻?
嘉宾: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这操作太狠了,但细想又挺合理。你想想,丰田不是脑子一热突然涨价,它背后有整套逻辑。关键点在于——它给6万家供应商统一涨了10%到15%的采购价,说是要‘共同应对成本压力’。你是不是也觉得,这跟其他车企拼命压价的做法完全反着来?但恰恰是这种‘反常’,才是丰田的精明之处。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它敢这么干?
主持人:对啊,我就是纳闷儿——为啥偏偏是丰田?其他车企都在砍成本,它倒好,主动给钱。这不就跟咱们平时买东西,别人砍价你加价一样?太反直觉了!但你说它有逻辑,那我好奇了——这钱到底从哪儿来?谁最后买单?你能不能给我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算账的?
嘉宾:好,我给你捋一捋。首先,日本那边的零件厂这几年真挺惨的——能源费涨、工资涨,利润被压得只剩一条缝。有家做座椅的厂子,去年净利润直接腰斩,研发费少得可怜,拿什么搞升级?丰田心里门儿清:供应商要是垮了,生产线就得停。芯片短缺那次教训还不够深刻?所以这次涨价,表面是让利,骨子里是在买保险。采购部门那句话说得特别实在:‘供应商不赚钱,谁给我们造好零件?’这话扎心,但对。你是不是也觉得,与其后面修车赔钱,不如现在先把链子稳住?
主持人:嗯,这话我服。但问题来了——丰田自己不掏钱吧?那这钱最后谁出?北美车主?他们真愿意买单?我听说雷克萨斯涨两三万,人家眉头都不皱,埃尔法加价排队抢,这钱来得太容易了。可咱们这边呢?别说涨价,连提都不敢提。你是不是也觉得,这背后其实是两个市场的不同‘命’?北美是提款机,咱们这边是守门员?
嘉宾:没错!你这个比喻太准了——北美就是丰田的‘现金奶牛’。去年全球卖了一千多万辆,营收两千多亿人民币,其中北美273万辆销量撑起大半个利润盘子。雷克萨斯涨价没人吱声,埃尔法加价还排队,这钱来得稳当。有了这个底子,丰田转身就能给供应链输血。但中国这边呢?去年销量跌了快6个百分点,股权收益腰斩,纯电车一个月卖不出几百辆,汉兰达被比亚迪唐打得找不着北。经销商私下都说:‘现在涨价就是找死。’所以丰田的策略很清晰——能赚钱的地方使劲赚,守不住的地方先保份额。你是不是也觉得,这钱其实是北美消费者在给日本制造业续命?
主持人:哇,这么一说,我突然觉得有点心疼北美车主了——他们是在替全球供应链买单啊!但话说回来,这钱流到供应商手里,真能用在刀刃上吗?丰田有没有提要求?比如,钱怎么花?会不会又变成‘发红包’,最后啥也没干成?你有没有看到具体怎么分配的?
嘉宾:有!丰田这次挺讲究的。它要求供应商把新增利润的三成用来给工人涨工资,还有一部分得投到技术研发上去,尤其是电池、芯片这些新能源相关的东西。电装、爱信这些大厂拿到钱,正好能扩产能、上新线。表面看是救供应商,实际是给自己铺路——丰田计划几年后量产全固态电池,这些技术储备现在不做,以后就来不及了。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招挺高明?既稳住了供应链,又提前布局了未来?
主持人:确实高明!但我想问个现实问题——这钱真能雨露均沾吗?小供应商能分到多少?会不会还是大厂吃肉,小厂喝汤?我听说电装、爱信这种一级供应商受益最大,往下走的二级、三级小厂,能分到的就少得多,有些可能还是撑不下去。这不就跟咱们公司发奖金一样,老板说全员普调,结果大部门拿得多,小部门 barely 保底?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其实是在筛选供应链伙伴?
嘉宾:你这个比喻太贴切了!没错,丰田这套玩法,表面是普惠,实则是筛选。一级供应商像电装、爱信,规模大、话语权足,能拿到更多资源;小厂呢?分到的少,有些可能直接被淘汰。这么一来,行业整合势必加速——弱小的被吞并,有实力的越做越大。丰田这招看似撒钱,其实是在‘优胜劣汰’,把不够硬的踢出局。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有点像组建团队——不是谁都能上桌,得看谁扛得住?
主持人:对对对,这思路我懂!但我想再问个更深层的问题——丰田这套‘日系供应链模式’,跟欧美那边有啥不一样?为啥它能玩得转,别人学不来?你刚才提到‘交叉持股’‘长期合同’,听起来像结婚一样绑定,这跟欧美‘谁便宜用谁’的模式,到底哪个更靠谱?
嘉宾:好问题!日系模式确实像‘结婚’——交叉持股、长期合同、技术共享,绑得很深。欧美那边呢?更像‘约会’——谁便宜用谁,今天合作明天翻脸很正常。两种模式各有道理,但在供应链稳定性上,日系这套确实扛得住风浪。比如贸易摩擦、能源危机、地缘冲突,哪个都能让供应链断掉。低成本固然重要,但链子断了,再便宜也没用。所以丰田在赌——赌的是稳定性比价格更值钱,赌的是长期韧性比短期利润更靠谱。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思路跟以前‘成本优先’不太一样了?
主持人:太对了!这思路确实变了。以前是‘越便宜越好’,现在是‘越稳越好’。但我想问问,这对咱们国产车企有啥启发?比亚迪、吉利这些品牌在电动化上跑得够快,技术也不差,但供应链管理上还是偏重压价那一套。往后要出海,光靠便宜恐怕不够吧?你是不是也觉得,它们得学学丰田,怎么把供应链绑得更牢?
嘉宾:完全同意!国产车企确实该想想——怎么在成本和质量之间找平衡。尤其是碳关税这些东西上来以后,谁的供应链更稳定,谁就能笑到最后。丰田这次的操作,表面看挺反常,细琢磨却自有章法。至于效果怎么样,还得看几年后的结果。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用北美的钱养全球供应链’的玩法,不是谁都学得来的。你得先有个北美市场,还得有日赚7亿的本事,两样缺一样都玩不转。你是不是也觉得,这事儿对咱们消费者来说,短期影响不大,但长期看,零件质量上去了,未必是坏事?
主持人:没错!车这东西,便宜不一定好,贵也不一定值,关键还得看质量稳不稳。丰田这招,短期看是北美车主多掏钱,长期看可能是全球车主受益——只要供应商真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不过话说回来,咱们买车的人,是不是也该多关注一下‘供应链稳定性’?而不是只盯着价格和配置?你有没有觉得,以后选车,得加个‘供应链健康度’指标?
嘉宾:哈哈,你这个‘供应链健康度’指标太有创意了!不过说真的,这事儿确实提醒我们——买车不能只看眼前便宜,得看长期靠谱。丰田这次涨价,表面是价格游戏,骨子里是供应链革命。它在赌一个未来:稳定性比价格更值钱。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思路,可能会慢慢改变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
主持人:绝对是!这事儿让我想到一句话——‘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丰田在重新定义‘好货’——不是配置高,而是供应链稳。好了,今天聊得够透了,咱们总结一下:丰田用北美市场的钱,给全球供应链输血,稳住零件质量,提前布局新能源,顺便筛选供应商。这盘棋下得大,也下得稳。你是不是也觉得,这种‘长期主义’的玩法,值得咱们多琢磨琢磨?
嘉宾:完全同意!而且你发现没?丰田这次没说‘我们要降价’,也没说‘我们要涨价’,它说‘我们要共同应对成本压力’——这话听着温和,实则暗藏玄机。它在用行动告诉所有人:供应链的稳定性,越来越值钱了。你是不是也觉得,以后买车,得学会看‘背后的链子’?
主持人:太对了!以后选车,除了看发动机、看配置,还得看‘供应链健康度’——谁的链子稳,谁的车才靠谱。好了,今天聊到这儿,谢谢大家花时间陪伴我们。关注不迷路,更多精彩内容在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