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二手车市场呈现出罕见的「逆周期繁荣」——根据CarGurus数据,2月13日至4月13日期间,全国二手车均价突破2.7万美元大关,达27,592美元,较两个月前上涨673美元,涨幅2.17%。
关税政策导致美国二手车价飙涨。(示意图/达志图像shutterstock)
这一价格已超过2022年疫情期间的峰值,且呈现显著的结构性分化:福特F-150皮卡均价同比上涨18%至3.2万美元,本田CR-V二手车溢价达23%,而特斯拉Model 3成为少数价格下滑车型(跌幅1.21%),折射出燃油车与电动车市场的不同周期。
这场价格风暴的核心推手是「三重供给冲击」:全美二手车库存天数从3月初的43天骤降至3月底的39天,1.5万美元以下低价车型库存周期仅28天,较2024年同期减少7天。
Cox Automotive的vAuto平台显示,4月初经销商库存总量214万辆,同比减少1%,创下2018年以来最低水平。
洛杉矶经销商艾琳达的记事本上记录着魔幻现实:「3月15日,一台2019年款丰田RAV4报价2.2万美元,4月1日已飙升至2.45万美元,询价电话激增40%,但车源枯竭到每周只能收到3台符合标准的回收车。」
关税阴云下的抢购预演:政策预期如何重构市场行为
特朗普政府的「汽车关税博弈」成为此次涨价的核心驱动因素。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威胁对进口汽车及零部件加征25%关税,尽管随后释放「豁免谈判」信号,但市场已提前进入「政策避险模式」:
1. 新车市场的蝴蝶效应
本田宣布将墨西哥工厂的20%产能迁回美国,目标实现90%在美销售车型的本土化生产;日产则计划削减日本本土产量,转向田纳西州工厂。
这种「去全球化」生产重组导致新车交付周期延长至16-20周,丰田凯美瑞的等待名单已达5万人,迫使消费者转向二手市场。
分析师陆行之指出:「关税预期制造了『现在不买未来更贵』的集体焦虑,3月二手车市场的『恐慌性抢购』订单中,62%来自原本计划购买新车的家庭。」
2. 二手车的「安全资产」化
关税政策对电动车市场的冲击尤为显著:特斯拉、Rivian等美系电动车品牌因电池组件进口依赖度高,被市场普遍预期涨价15%-20%。
而日系、欧系二手车因「已完成关税沉淀」,成为性价比首选——3月本田二手车交易量同比激增35%,雷克萨斯ES 350的三年车龄残值率达68%,创历史新高。
艾琳达的客户档案显示,30-45岁家庭用户占比从2024年的48%跃升至2025年的67%,他们的决策逻辑清晰:「与其等待不确定的新车,不如锁定看得见的二手优质资产。」
供需失衡的深层肌理:从疫情遗产到结构性短缺
当前的价格狂飙,本质是2020年疫情引发的「汽车供应链地震」的持续余震:
- 新车产能的长期欠账
疫情期间全球芯片短缺导致2020-2023年累计减产1200万辆新车,这些缺口转化为二手车市场的「供给黑洞」。CarFax数据显示,2025年市场上流通的2018-2020年款二手车较正常年份减少37%,直接推高存量资产溢价。
- 租赁市场的收缩效应
疫情后租车公司大规模缩减车队,Enterprise、Hertz等巨头的二手车拍卖量下降22%,原本占市场30%的租赁返还车渠道大幅收窄。
- DIY修车潮的反向影响
2023年「自己动手修车」用户激增45%,导致可用二手车进一步被「私藏」——家庭平均车辆持有年限从4.2年延长至5.8年,减少市场流通量。
这种短缺在低价区间尤为明显:1.5万美元以下车型库存仅28天周转,较2024年减少7天,迫使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向上迁移——3月购买2-3万美元二手车的用户中,23%来自原1.5万美元以下客群,他们的购车预算被动提升33%。
季节性热力与政策红包:报税季如何点燃消费引擎
3月的美国国税局退税数据,为市场注入了即时流动性:
- 退税款的汽车消费转化
平均每个家庭获得3,200美元退税,其中18%直接流入汽车市场,形成约65亿美元的短期购买力。芝加哥二手车经销商协会调查显示,41%的消费者明确表示「用退税款支付购车首付」,这一比例在年收入5-10万美元的家庭中高达58%。
- 预防性储蓄的释放
2024年家庭储蓄率升至8.7%,报税季成为「储蓄释放阀」。Edmunds数据分析显示,退税后消费者对「准新车」(1-2年车龄)的搜索量激增55%,他们愿意为低里程数车辆支付12%的溢价,推动该细分市场均价突破3.5万美元。
全球镜像:台湾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当美国陷入「二手车抢购狂」时,台湾市场却遭遇「股灾抛售潮」,形成戏剧性反差:
- 风险资产的链式反应
2025年3月台股重挫15%,引发「汽车换现潮」——民众急于抛售豪华车套现,导致二手车收购价普跌2%-5%。台北市车商老李的账本记录着具体案例:2022年款保时捷718,三年里程3万公里,2024年收购价380万新台币,2025年4月仅372.4万,跌幅2%;7年车龄Land Rover Discovery,收购价从110万跌至104.5万,缩水5%。
- 供需结构的本质差异
台湾二手车市场依赖「进口车循环」,58%的车辆为日系进口,受日本国内排放政策影响,2025年符合台湾环保标准的进口车源减少21%。同时,股灾导致「买涨不买跌」心理蔓延,3月二手车交易量同比下降19%,形成「抛售潮遇上接盘荒」的双重打击。
市场走向的分歧点:狂欢还是泡沫?
面对2.7万美元的均价,市场正交易两种极端预期:
- 乐观派的供需缺口理论
Cox Automotive首席经济学家乔纳森·斯莫克认为,关税政策若落地,新车涨价将使二手车溢价周期延长至2026年Q2,「只要新车产能无法恢复,2.5-3万美元将成为二手车新基线。」
- 谨慎派的泡沫预警
CarGurus分析师张凯指出,当前价格已透支未来12个月的关税预期,「当特朗普政府释放关税豁免信号时,市场可能出现2%-3%的回调,低价车型首当其冲。」
无论如何,这场始于政策预期、兴于供需失衡、热于退税红包的二手车狂飙,正在改写美国汽车消费的底层逻辑。
当家庭主妇为一辆2019年款本田CR-V支付比新车原价还高的2.8万美元时,当年轻情侣用退税款首付一辆准新特斯拉时,这个曾被视为「性价比之选」的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关于「移动资产」的价值重估。
而太平洋彼岸的台湾市场,用抛售潮证明:在资产价格的潮汐中,从来没有统一的涨跌密码,只有政策预期、供需结构与人性博弈的复杂共振。
编者结语:美国二手车市场的「后疫情时代」启示
美国二手车均价突破2.7万美元,不仅是一个价格数字的跳跃,更是全球化退潮、供应链重构、消费心理变迁的集中投射。
当关税政策与疫情遗产交织,当退税红包遇上库存危机,这个原本「稳定」的市场展现出金融资产般的波动性。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是一场关于「何时入场」的精准博弈;对于行业而言,这是一次供应链韧性的压力测试;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这是全球化时代「关税大棒」如何引发市场扭曲的典型教案。
在汽车产业的百年变革期,这场二手车狂飙,终将成为记录时代的经济注脚——证明在所有的价格异动背后,永远是政策预期、市场规律与人性本能的合谋。
博雅文成:本文仅供参考之用,并不构成要约、招揽或邀请、诱使、任何不论种类或形式之申述或订立任何建议及推荐,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如因相关建议招致损失,概与作者本人无关、编者及作者无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