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开放令落地 车企特权时代终结?
高速公路服务区。
一辆贴着比亚迪Logo的轿车缓缓驶入。
司机老李摇下车窗。
扫了一眼充电区——理想5C超充桩亮着绿灯。
他试探性插枪。
“滴”一声。
充电开始了。
“真能用!”他拍下照片发朋友圈。
配文:理想这波格局打开了。
一纸通知,掀翻牌桌
2025年7月7日。
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甩出一份文件。《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
核心就一句话:
车企自建大功率充电桩。
必须无差别开放!
没有缓冲期。
没有例外条款。
250千瓦以上超充桩——
全纳入射程范围。
行业炸锅了。
理想工程师连夜修改充电协议。
蔚来换电站里讨论声嗡嗡作响。
特斯拉V4超充桩前突然排起长队。
非特斯拉车主举着手机扫码。
屏幕显示:“充电中”。
重压之下,谁在肉疼?
理想汽车最煎熬。
刚砸下百亿建的15000根5C超充桩。
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
本是MEGA、i8等旗舰车型的王牌卖点。
如今政策逼着共享。
好比私厨被迫开大排档。
数据更残酷:
超充桩单根成本超30万(普通快充仅5万)
理想规划年底建成4000座超充站,覆盖90%高速路
投入产出比瞬间失衡。
蔚来稍显从容。
李斌早有预判:“我家充电桩80%服务第三方车主”。
28681根充电桩全面开放。
换来的是口碑裂变。
用户自发传播:“蔚来不搞品牌歧视!”
特斯拉玩起时间差。
6月新投的V4超充桩大方开放。
500千瓦峰值功率碾压全场。
但老款V3桩仍锁着特斯拉专属密钥。
——既响应政策,又守住基本盘。
沉默赢家浮出水面
比亚迪销售总监笑了。
零自建公共桩的策略被骂了三年“抠门”。
如今反成神来之笔。
省下的钱全砸进刀片电池研发。
用户不在乎去哪充电——
“反正满街都是特来电”。
小米汽车更彻底。
连家用桩都贴牌代工。
雷军算过账:
第三方充电桩覆盖率已达98%。
何必烧钱重复建设?
真正的巨头隐在幕后。
特来电:30万根桩织成充电天网
国家电网:261条高速全覆盖,油车占位自动报警
当车企为开放桩纠结时。
它们默默吃下单日400万笔订单。
用户体验的冰火两重天
北京车主王女士皱眉:
“开放后理想超充站排队2小时”
——自家车还没法优先插枪。
广州网约车司机点赞:
“终于不用下5个充电APP”
扫码即充。
支付宝自动扣款。
矛盾指向更深层问题:
电网容量告急!
800V超充普及后。
老旧小区变压器冒烟事件激增
安全标准缺失。
加油站改超充站的消防规范仍是空白
未来三年的生死时速
政策已划定赛道:
2027年底前建成10万根大功率桩。
车企被迫转型:
理想转身做“充电服务商”
开放首周上线会员体系。
理想车主送免费额度。
其他品牌分时段动态定价。
——把损失转成用户粘性。
高端品牌玩起“暗箱特权”
保时捷车主充电获赠星巴克券。
蔚来用户用积分换专属车位。
物理隔离不行?
那就打服务信息差!
最狠的是技术革命。
华为兆瓦级液冷超充落地。
15分钟喂饱300度电池的重卡。
当充电进入“分钟级时代”。
加油站招牌开始松动……
结语:没有围墙的充电自由
某新势力高管私下吐槽:
“自建桩就像买奢侈品送包装盒”
——华而不实还费钱。
用户用脚投票。
上海虹桥充电站数据显示:
开放首周单桩利用率暴涨230%。
政策铁拳下。
充电桩终将回归本质:
基础设施不该有品牌烙印。
正如加油站从不会区分大众和宝马。
下一次变革已在路上。
光伏顶棚+储能电池+超充桩的光储充一体站。
正吞噬传统充电车位。
当太阳光直接驱动电流。
还有谁在乎这根桩姓“李”还是姓“特”?
推开车门。
老李拔枪时瞥见桩体小字:
“本设备由理想捐赠 欢迎所有品牌使用”
他竖起大拇指。
远方高速牌闪过绿光:
下一充电站 2公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