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你是不是发现身边的电动车越来越多,开着大屏、静悄悄跑街上的不再只是“早起抢鲜的小白鼠”,而是隔壁老王、表姐表姐夫,甚至老家的七大姑三大爷,统统把油车“扔了”?不得不说,新能源车的春天,不,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已经来了。
可看热闹归看热闹,要说哪家最能掀起涟漪,围绕比亚迪的一场场网络“吐槽大赛”绝对抢占了顶流。有人说它是“内卷之王”,靠着不断增加配置还接二连三降价,把整个行业卷得喘不过气。也有人喊冤,觉得比亚迪不过是用自己的本事把价格打下来,让老百姓省钱,凭啥垫背?这背后,究竟是英雄还是“绞肉机”?别急,咱们掰开揉碎慢慢聊,到底谁“冤”,谁“坑”,谁又在鼓噪?
围观新能源汽车江湖,你以为只是车与车之间的技术硬碰硬?错。真正让这个圈子充满火药味的,往往是价格战。“卷”这个词,现在几乎成了车圈的“万能挂件”。无论是糖糕新车发布,还是一纸调价通知,只要触及“低价”,弹幕立马上线:“又内卷了”“恶意竞争”“压榨同行”……但,站在旁观者视角,低价就真的错了吗?想想超市的大白菜,咱买得便宜,回头嚷嚷“商战过于残酷”?
其实吧,“低价”本身哪有啥原罪。行走市场路数,从来都不缺带头冲锋的“平价英雄”。你看,沃尔玛不还是靠着低价横扫全球?拼多多当初在大家都嫌弃的时候,就是靠一顿“百亿补贴”杀了出来。蜜雪冰城喊着“甜蜜蜜、亲民亲民”,人家跻身现制饮品前三。那为啥到了比亚迪这里,卷得行业开水冒泡就是“原罪”?恐怕问题没这么简单。
想要明白,这“低价”到底是不是恶意卷,还是市场的优胜劣汰,得先把行业里的几道“高数题”解明白。秘密其实藏在技术和市场里,甚至藏在你我都不经意的电池小黑盒里。最近几年,新能源电池最大头的材料——碳酸锂,从每吨近60万跌到8万都不到。你说劲不劲爆?这个成本跳水,可不是隔靴搔痒,对整车影响甚至大到能决定你一年多花三五千油钱还是电钱。
再加上中国新能源车的产能涨得飞快,你以为不是洪水猛兽?2020年十三四十万辆,到今年直接冲上了千万级别。产量一大,规模效应说来就来。不夸张地说,流水线上的车队像卷面条一样,得劲!用行内话讲,这叫“规模降本”,硬生生把车价压到许多合资品牌尘土吃灰。
你说卷不卷?那卷的是技术、是供应链,还是“黑心恶意”?其实更像是水到渠成——有本事、有胆子,才敢明面上拉低单价。至于同行说“比亚迪掠夺性定价、亏本甩卖,打光对手就独买独卖”?拜托,人家财报摆这呢,年年盈利,利润大头还都在家用车型,真要亏着卖,是不是得先把自己掏空?
可你以为风平浪静,价降就等于福?太天真!新能源江湖,其水深火热不是靠一个“卷”字能概括的。且听咱慢慢扒拉——
先说“生死存亡的带货逻辑”。你见过哪个行业不“卷”?吉利敢卷,星愿爆款卖得比特斯拉都快,简直横冲直撞。MG4续航四百多公里,纯电版本7万块都不到,开挂了吗?一夜之间,多少品牌都快成了价格绞肉机里的大白菜。可看清楚,人家靠的是啥,技术实力,供应链协同,连设计都玩花活。说白了,这才是新时代生存。要是把这种靠强大底盘支撑的价格战说成“内卷”,那拼多多岂不都得锁号了?
但有一件事,咱还是得敲黑板。卷可以,甩价也能理解,但卷到头就怕把困苦都扔给最弱的一环。你说消费者图便宜,真有错吗?可是谁来守住底线?行业里最不怕被“忽视”的,其实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供应商。
2024年一项权威调研,曝光了:国内主流新能源车企欠供应商货款,平均账期181天,比国际长一倍。给你供货的小微企业,每天盯着流水账,孩子奶粉钱还要靠车企按“季度利息”算,还得担心账款随时飞走。你说产品质量会稳吗?再遇上行业“卷”到极致,上游用赚钱养命,下游用卖车轮流内耗,崩掉的多半是基
当然,不是没人看见这暗流。国家说话分量最重,16家大车企主动签承诺,60天内结清账款。广汽、一汽砸场子,提前兑付。他们这套行动,说白了,就是“反向内卷”,拿刀对着自己,护着产业链生态底线。你看,大家敢把最难啃的骨头给啃了,市场才有信心做大,普通人才敢放心买单。
再扯远一点,还有地方干预。地方政府的风向,一会儿鼓励建厂、上一轮新能源“补贴榨菜”;一会儿哐哐批地皮拉项目。有用吗?量产行不行,不看你的厂房大小,还是看产品硬不硬。所以,比亚迪和吉利跑进全球销量前十,靠的是两块钱“生姜加笔芯”打出来的口碑,不是地方官“补贴护城河”堆上去的繁荣假象。
那么问题来了,“内卷”这锅,究竟该背给谁?是技术在进步引发的红利,还是价格战凶狠蒙面人割伤了行业健康?答案多半在于,市场逻辑永远比情绪更坚硬。你愿意花便宜钱买好车,车企总会愿意千方百计把性价比卷到极致。可社交网络总有人看热闹不怕大,不明就里就爱扣帽子,把个案吹成全民“灾难”。
其实,真需要“反内卷”的,是那些损害公平竞争、搅浑池水的坏家伙。比如拖欠供应商货款,把产业链压榨到死死的;比如靠政策洼地造泡沫,不顾市场规律瞎折腾。这样的事,才是让整个行业陷入低质量繁荣惨象的根子。对应的解药呢,不是全面打压价格竞争,不是让创新者收敛拳脚,而是用更明白的制度、透明的规则,劝退搅局者,扶持弱势链条,让正向循环继续。
说到底,所谓“内卷”焦虑,很大程度上是这个行业自诞生之初就埋下的魔咒。庞大的市场、快速的增长,与让人喘不过气的鸡血压榨之间,各自有羁绊。但也不必妖魔化比亚迪,也不用为它喊冤——它既是“卷王”,也是“砥砺者”。正因有这么一家家拼了命的企业,新能源车才从少数人手里,变成了全民的选择。阴影和阳光,总是共生,正如低价“得罪人”,高价养不活人,行业本就是血肉筑成。
最后,再来一个温馨小问答:“低价永远是错的吗?”不一定。但当价格成为唯一标准、所有环节都被压成没人敢说话时,危机或许就已经悄然潜伏。咱们既要为买得起好车乐呵,也别忘了身后那些被动承压的、产业链里每个不发光的小人物。这世界,从来都不是纯黑或纯白——“卷”与“反卷”,也该留有余地。
说到底,给行业“去魔化卷”,凡事多打破一点刻板印象,给复杂问题多点耐心和分辨力,这大概才是消费者和全社会该有的思维姿态。新能源车的路,还长,一起走下去,还有好多故事等着咱品评。你觉得现在的电动车价格战,是让利还是恶性竞争?有没有让你担心质量问题?来聊聊吧!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