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DM技术进清华教材,插混创新获权威认可,科技赋能新篇章

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这件事听起来可能有点学术,但实际上和我们每个关心中国汽车发展的人都息息相关。

那就是比亚迪的插电混动技术,又一次被写进了清华大学的教科书里。

这回不光是写进去,还直接登上了2025年新版《汽车构造—动力系统》这本专业教材的封面。

比亚迪DM技术进清华教材,插混创新获权威认可,科技赋能新篇章-有驾

可能有人会觉得,一个企业的产品被写进教材,或许是商业合作,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要是这么想,那就把事情看简单了。

清华大学是什么地方?

那是我国理工科领域的顶尖学府,能被它的专业教材选为教学案例,尤其是像汽车动力系统这种核心技术的教材,那绝对不是花钱就能办到的事,靠的是实打实的技术水平和行业影响力。

这已经是比亚e迪第二次获此殊荣了,上一次是在2021年,当时是它的第四代DM技术入选了《汽车动力系统原理》教材。

从“原理”到“构造”,这其中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反映了一种地位的根本性变化。

咱们不妨先把时间拨回到三年前的2021年。

那时候,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处在爆发的前夜,大家对于混合动力技术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日系品牌的印象里,觉得那是一套非常复杂、以省油为主要目的的技术。

比亚迪当时推出的第四代DM-i技术,提出一个在当时看来相当大胆的思路:“以电为主”。

这是什么意思呢?

简单来说,就是彻底改变了传统混动车里发动机和电动机的“主仆关系”。

在过去很多混动系统里,发动机仍然是绝对的主角,电动机像个辅助,帮忙起步、偶尔加个速。

而比亚迪的想法是,既然电驱动在平顺性、静谧性和瞬间响应上都有天然优势,为什么不让它来唱主角呢?

于是,他们大刀阔斧地简化了传统混动系统里复杂的传动结构,比如那些精密得像手表一样的齿轮组。

在这套系统里,绝大多数时间,车轮都是由电动机直接驱动的,开起来的感觉就和纯电车一模一样。

比亚迪DM技术进清华教材,插混创新获权威认可,科技赋能新篇章-有驾

那发动机干嘛呢?

它的主要工作变成了一个高效的“发电工”,在一个最省油、最舒服的转速区间里稳定地工作,发出来的电供给电动机,多余的再存进电池里。

只有在高速巡航这种发动机效率最高的特定场景下,它才会偶尔直接参与驱动车轮。

这个“给发动机做减法”的创新,让混动系统变得更简单、更高效,也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日常用车习惯。

正是这种颠覆性的设计理念,让它被清华大学的专家们看中,写进了讲解底层逻辑的《汽车动力系统原理》里,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新流派。

时间来到现在,比亚迪推出了第五代DM技术,这次的技术进步可以说是全方位的。

首先,它把发动机的热效率做到了一个惊人的高度——46.06%。

这个数字可能对普通人来说有点抽象,我们打个比方,它就像我们吃饭的消化吸收率。

同样是吃一碗饭,你的身体能吸收其中46.06%的营养,而别人可能只能吸收30%多,这意味着你用更少的粮食就能获得同样的能量。

这个热效率是目前全球所有量产汽油发动机里的最高纪录,它直接带来的好处就是省油。

省到什么程度呢?

官方公布的百公里亏电油耗是2.9升。

这个“亏电油耗”是衡量混动技术水平的“试金石”,因为它指的是在电池没电、完全当油车开的情况下,油耗能有多低。

2.9升这个数字,直接把插电混动带入了“油耗2时代”,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除了极致的省油,第五代DM技术还做了一件很时髦的事,就是引入了人工智能。

比亚迪DM技术进清华教材,插混创新获权威认可,科技赋能新篇章-有驾

它内置了一套AI能耗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就像一个聪明的“管家”。

它能通过导航地图,提前知道你接下来是要上坡还是下坡,是会遇到拥堵还是会一路畅通。

根据这些预判,它会智能地规划好能量的使用,比如在上坡前多存点电,在下坡时多回收点能量。

它还会学习你的驾驶习惯,如果你开车比较“佛系”,它就帮你把平顺和省油做到极致;如果你喜欢开快车,它也能保证动力随叫随到。

这种智能化的管理,让整套混动系统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指令,而是有了“思考”的能力,从而在各种路况下都能实现最优的能耗表现。

正是因为第五代DM技术在硬件(发动机、电机、电池)和软件(AI算法)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且已经搭载在量产车上得到了市场的广泛验证,它才有了从“原理”探讨”升级到“构造”剖析的资格。

入选《汽车构造—动力系统》这本教材,意味着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创新的“想法”,而是已经成为了一个成熟、可靠、值得所有汽车专业学生去拆解、学习和研究的经典工程范例。

未来的汽车工程师们,在课堂上就要开始研究这套来自中国的动力系统的每一个部件是如何设计、如何协同工作的。

这件事的意义,其实已经远远超出了比亚迪这家公司本身。

它像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清晰地反映了中国汽车工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角色转变。

回想二三十年前,我们的汽车工业还在艰难地学习和模仿,那时候大学课堂里讲的、书本上画的,都是国外的发动机和变速箱。

我们的目标是能“造出来”,能“跟得上”。

而今天,我们自己研发的技术,已经先进到可以反过来成为顶尖学府的教学内容,为我们自己培养下一代工程师提供第一手的、世界领先的实践范本。

这背后,是中国在新能源赛道上坚定投入、长期积累的结果。

从最初的不被看好,到如今的引领全球,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比亚迪DM技术的“教科书现象”,正是对这条道路正确性的最好证明。

它极大地提升了我们整个国家的汽车工业的技术自信和文化自信,告诉世界,也告诉我们自己:在汽车这个现代工业的“皇冠”上,我们不仅能造出外壳,更能掌握最核心的“心脏”技术。

这无疑是中国从一个汽车生产大国,向一个真正的汽车技术强国迈进过程中的一个坚实而响亮的脚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