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中国四十年:外企入华的得与失

中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刻变革。作为这一变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日产汽车的在华四十年,不仅是一部企业成长史,更成为外企在华发展的一个典型样本。

今年5月,日产汽车发布的2024财年财报显示,公司净亏损达6709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18亿元),与上一财年4266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2亿元)的净利润形成强烈反差。为此,日产启动了以精简与聚焦为核心的“Re:Nissan”战略计划,通过关闭全球7家工厂、裁员2万人等举措进行战略收缩,并将资源集中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六大关键市场。

作为日产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中国无疑是这场复兴战役的核心。在日产中国四十周年品牌之夜活动现场,从经典公爵、轩逸、GT-R,到代表未来的N6、天籁·鸿蒙座舱等车型悉数亮相。产品线的跨越不仅彰显其历史积淀,更凸显出背水一战的转型决心——将提升新能源汽车本土化作为在华战略的重中之重。

日产中国四十年:外企入华的得与失-有驾
日产中国四十年:外企入华的得与失-有驾

四十年,三重身份之变

日产的中国故事始于1973年。当时,日产公爵与丰田Corona、皇冠等车型以少量进口方式进入中国。公爵凭借卓越的性能与设计,成为中国消费者对豪华轿车的早期启蒙。

日产中国四十年:外企入华的得与失-有驾

随着改革开放推进,中国乘用车需求激增,外资引进政策逐步放开。1985年,日产汽车公司北京办事处正式成立,标志着其在华业务进入实质性布局阶段。

而真正意义上的“深耕”,始于千禧年之后。

伴随中国私家车市场爆发,日产迅速将策略从单纯的技术输出转向深度本土化运营。2003年,东风日产成立;次年,第四代天籁登陆中国市场,以宽敞空间和出色燃油经济性赢得市场;随后,逍客、奇骏、轩逸等车型陆续推出,助力东风日产在五年内实现百万产销规模。2011年1月,第五代天籁创下在华单月3.53万辆的最高销量纪录。至2019年,轩逸系列在华累计销量突破300万辆,长期稳居“家轿之王”,印证了日产精准把握中国家庭用车需求的能力。

日产中国四十年:外企入华的得与失-有驾

然而,2020年后电动化浪潮的席卷,彻底改变了市场竞争格局。

日产在华销量从2018年156.4万辆的峰值,滑落至2023年的79.3万辆,2025年1-9月累计销量仅为45.7万辆,下行趋势明显。

这背后,是日产作为全球技术先驱与一个新兴市场早期拓荒者,遭遇的一场时机困境。

2014年,国产聆风以“启辰晨风”之名上市时,中国电动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消费认知远未成熟。日产作为“先驱”入场,客观上承担了教育市场的成本,却未能等到市场的爆发。其根本失误在于,在漫长的市场静默期内,误判了这场变革的速度与深度。当它携ARIYA艾睿雅在2022年重返战场时,比亚迪已凭借新能源转型成为中国汽车销售冠军,哪吒、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风头正劲,问界也快速崛起,中国新能源市场格局已基本成型。

因此,ARIYA艾睿雅的市场表现未达预期。易车数据显示,该车型上市后三个月仅售1205辆,2023年全年销量仅为3702台,且多次因故障被召回。投资巨大的武汉工厂(主要生产艾睿雅和奇骏)因产能利用率过低,计划在2025财年关停,成为日产电动化受挫的缩影。

日产的困境并非个例,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外资巨头在智能电动新赛道上遭遇的集体失语。大众ID系列在中国遭遇“车机卡顿”危机,本田电动车型销量持续低迷,BBA纯电车型也面临光环褪色的挑战。正如某合资品牌高管所言:“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传统外资品牌优势正在瓦解。”

日产中国四十年:外企入华的得与失-有驾

以中国速度,破转型困局

面对严峻形势,日产正以空前的“中国速度”奋起直追。今年4月上海车展,日产纯电轿车N7正式上市,并宣布到2027年夏季前在中国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截至9月,N7累计交付32,901台,成为“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的首个初见成效的案例。

更深层次的变革发生在研发和决策体系。在日产与东风构建的Glocal(全球+本土)新合作模式下,中国团队首次获得产品主导权,研发周期被压缩至24个月以内;今年10月,日产LCV(轻型商用车)研发中心在郑州正式落成,旨在以中国技术服务全球市场。与此同时,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透露,到2026年底前,东风日产将追加投资超过100亿元用于强化研发能力;同时日产积极与华为、Momenta等科技企业合作,完成从单向技术输出转向双向生态共建的战略转变。这些举措与大众携手小鹏、宝马加码中国研发等行业动向不谋而合。

在四十周年品牌之夜上,这些变革成果得到集中展现:除已取得初步成功的N7外,全球首款插电混动轿车N6、搭载华为鸿蒙座舱的新一代天籁、全球首款插电混动皮卡Frontier Pro等即将上市的车型联袂登场,传奇跑车Z NISMO的引入计划也正式提上日程。

更重要的是,就在9月,由日产与东风合资成立的日产进出口(广州)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运营。作为中国首家合资汽车进出口公司,它将于2026年起从中国向东南亚、中东、中南美等市场出口电动汽车,标志着“为中国,向全球”战略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这套组合拳不仅展现了日产在插电混动、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更凸显其重塑产品矩阵的决心。更深远意义在于,N7的成功,为合资品牌的电动化转型验证了一条可行路径。而研发周期的提速与技术的逆向输出,正在使中国从传统销售市场转型为日产全球战略的支点——这里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试验场,更是成本优化与战略转型的大本营。‌

日产中国四十年:外企入华的得与失-有驾

侃车说

纵观日产在华四十年,其发展轨迹与中国改革开放同频共振。从技术输出的“老师”到本土化深耕的“伙伴”,再到今天电动化转型的“同行者”,日产的角色变迁,正是中国市场从全球追随者迈向规则定义者的生动写照。

尽管在电动化转型中暂时落后,日产手中仍握有重要底牌:深耕中国四十年的品牌认知、覆盖全国的渠道网络、轩逸等车型构成的稳固基盘,以及已被验证的本土化研发能力。

依托“Re:Nissan”计划,这位刚步入“不惑之年”的在华行者,正展现出老牌企业的革新勇气。挑战固然严峻,但对于日产这家穿越过无数行业周期的企业而言,其沉淀的韧性与适应力,依然是其在这场转型中最可靠的筹码。

真正的战役,现在才刚刚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