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界双寡头垄断超60%市场:宁德时代+比亚迪称霸,国轩高科仅7%
先说重点,两家顶着大帽子的企业今天把市场分了大头,宁德时代36.82%、比亚迪25.76%,两人合起来超过六成,其他人被分到碎渣,国轩高科只剩7%,二线玩家多在5%以下,这个格局已经把很多中小电池厂逼到墙角;下面我把来龙去脉把时间点说清楚,讲清楚谁怎么赢、谁怎么被挤掉,别急着下结论,先听我把事儿摊开来。
从技术开始说起,宁德时代靠麒麟电池、钠离子电池这些名字见人,能谈得上是技术牌面,特斯拉、宝马这些大牌都在它的供货名单里,全球产能一排开,响应速度快;
比亚迪则用刀片电池和垂直整合这套拳法,把电池先给自家车,把成本压靠销量把单位成本摊薄——到2025年,比亚迪的新能源车月销已经突破40万辆,这量放哪儿都压得住价钱。
二线厂的现状简单来说就是跟不上节拍,国轩高科曾经被叫“老三”,到最新数据只剩7%,其他比如亿纬锂能、中创新航也都不到5%,技术参数落后一两代,车企选货自然更愿意挑稳定、成熟的大厂货;再有就是客户关系这回事,宁德时代把外资和新势力绑得紧紧的,比亚迪自己做闭环,二线厂拿的多是区域小单或者小众品牌订单,订单小而且摇摆不定,成本端又受原材料价格波动困扰,小厂没有议价权,只能被动受伤。
产能与成本结构是另一个关键,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在全球和国内布局产能,规模一大,上游原材料议价能力强,遇到材料涨价还能靠规模摊薄成本,小厂面对同样的材料涨价只能压利润或者放弃竞争,结果是很多人被淘汰或者转行卖身给大厂;在这种情形下,二线厂想靠单一乘用车电池翻盘,几乎不现实。
对消费者来说,这局面既有利也有弊利好是标准化和安全性更高,宁德和比亚迪的电池经过大量车型验证,售后网络也扎实,一旦出问题能比较快处理;
但坏处也明显,选车时电池选项被压缩,若偏好某种技术路线,你可能找不到合适车型,且集中采购导致车企议价能力弱,成本可能部分传导到车价上,倘若大厂出现系统性问题,受影响的车型会很广。
再说两条小厂还能走的路,一个是押注新赛道,比如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这类,宁德和比亚迪还没在这些路上把盖子盖死,谁先把技术量产出来,谁就有机会夺下一片新天地;
另一条是深耕细分场景,做储能电池、工程机械用电池、两轮车电池那种小而专的市场,避开乘用车这块正面刚的主战场,靠口碑和场景壁垒活下去。
时间线我把关键点标清楚,先从2025年开始算起,这一年比亚迪月销新能源车突破40万辆,这销量帮助它把电池成本摊薄;同年市场数据统计显示宁德时代以36.82%占比位列第一,比亚迪以25.76%位列第二,两者合计超60%市场;同期国轩高科市场占有率降到7%左右,二线玩家普遍在5%以下并持续被挤压。
市场竞争里有三道护城河在发挥作用,第一是技术壁垒,第二是客户绑定,第三是产能规模,这三样凑在一起就是现在见到的双寡头局面,任何想偷学的要么烧巨资做研发,要么必须有足够的整车销量来支撑垂直整合,其他人只能去边缘摸索机会。
情况还有点粗糙和残酷,很多中小电池厂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有的宁可转向储能领域,有的只能靠被并购保住一线生路,还有的在地方性小客户里打价格战,活得很累很焦虑,行业里有人直言两条路:要么专注细分做到极致,要么被收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