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写字楼的灯火依然通明,映照着一张张年轻却疲惫的脸。这不是昔日的互联网大厂,这是如今的新能源车企——新时代的“荣耀”之地,也是新一代“牛马”的角斗场。曾经的“996福报论”言犹在耳,但那套催命符般的节奏,已如同病毒一般,完成了从虚拟经济到实体制造的完美迁徙。当互联网的浪潮退去,人们惊讶地发现,接棒这场无限游戏的,竟是那些承载着大国制造梦想的钢铁巨兽。
这里没有硝烟,但战争无处不在。战争的形态,是永无止境的价格战,是令人窒息的新车发布频率,是会议室里白板上不断被压缩的研发周期。而战争的代价,最先由生产线上的每一个“人”来支付。高强度加班、严苛的绩效考核、无处不在的劳动监控,已成为新一代车企人挂在嘴边的“新常态”。一位刚从某知名新势力车企离职的年轻人苦笑道:“在这里,你甚至分不清自己是造车的,还是一块被不断充放电、直至报废的电池。”
人的异化,仅仅是这个故事最肤浅的表层。真正的惊雷,炸响在成都那个平静的午后。一辆新能源汽车发生碰撞后,瞬间化作一团火球,路过的四位壮汉拳打脚踢,却无法撼动那扇紧闭的生命之门。这极具冲击力的画面,像一记重锤,敲在了每一个潜在车主的心上:当我们谈论新能源的内卷时,我们谈论的仅仅是工时和待遇吗?不,我们谈论的,可能是马路上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安全。这场始于会议室、蔓延至生产线的“拧螺丝”竞赛,最终会不会让飞驰在公路上的汽车,也变成一颗颗松动的“螺丝”?
荒谬的对比无处不在。一家老牌车企的董事长,刚刚在年中的干部大会上痛心疾首,宣布要告别“人海战术”和“疲劳战术”,呼吁减少不必要的会议。话音未落,一纸通知便要求员工在周六全员参加培训大会。一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应届生,用一封邮件戳穿了这层皇帝的新装,赢得了内部员工的集体喝彩,然后,他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汹涌的暗流,悄无声息地“因个人规划”离开了。故事的结局无声地宣告:个体的微光,无法照亮系统性的黑暗。那股名为“内卷”的洪流,早已形成了自我强化的闭环,无人能够幸免。
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别企业的管理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是一场席卷全行业的生存风暴。市场的逻辑已经彻底改变:从蓝海时代的“做大蛋糕”,变成了红海里的“你死我活”。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浪潮,在初期释放了巨大的需求后,迅速将市场推向了存量搏杀的阶段。盘子就那么大,你多卖一辆,我就得少卖一辆。于是,“活下去”取代了“活得好”,成为所有玩家唯一的目标。
为了活下去,就必须“降本增效”。这四个字,听起来是那么的正统且正确,但在实践的层面,却演化出无数光怪陆离的魔幻现实。“降本”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向人力成本开刀。减员、加班、严苛的绩效考核,将每一个员工都捆绑在高速旋转的战车上。在北方某车企,员工们即使无事可做,也要在遍布工位的监控摄像头下坐到深夜,只为了向领导表演“忠诚”与“奋斗”。这种“表演式加班”,成了内卷化最荒谬的注脚。
而当“增效”被简单理解为“加速”,灾难的种子便开始萌芽。传统的汽车研发周期以年计,如今被疯狂压缩到令人瞠目的程度。一些车企甚至将研发人员也纳入“两班倒”的体系,企图用不眠不休的“人海战术”跑赢时间。与此同时,新车的迭代速度快过智能手机,各种炫目的大屏幕、智能语音、冰箱沙发被堆砌上车,成为营销话术中最亮眼的噱头。一位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当技术短期内难以实现颠覆性突破时,就只能卷这些表面文章了。因为这些东西最容易让消费者感知,也最容易在发布会上制造高潮。”
然而,速度的代价是什么?是仓促上市后因软件故障而的大规模召回,是潜藏在代码深处的无数Bug,是供应链在极限压价和催逼交货下的苟延残喘。一家顶级电池供应商在财报中隐晦地指出,出货量在增长,但单位利润却在持续下滑。整车厂将价格战的压力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了上游,一句“车价决定零部件价格”的潜规则,正在悄然重塑整个制造业的生态。
这才是最令人胆寒的部分。当成本被压到极限,速度被提到极致,质量的防线便岌岌可危。我们走访了北方一家零配件工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一线工人道出了实情:“图纸上要求螺丝拧两圈回半圈,这样才最牢固。但现在为了赶工期,我们经常只拧一圈半。质检?他们有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过得去,就交货了。” 他的语气平静,却让人不寒而栗。一颗螺丝的松动,或许微不足道,但成千上万颗被草率对待的螺丝,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台在公路上飞驰的、可能随时散架的庞然大物。
更可怕的是,这种“降本”的逻辑,已经形成了一条隐形的价值链腐败。有轮胎行业的从业者透露,在激烈的价格战中,一些濒临倒闭的工厂,会将其最后生产的一批质量低劣的产品低价抛向市场。“那就是清库存,谁接到谁倒霉,但总有贪便宜的下家。”这些来路不明的零部件,如同暗流下的泥沙,悄然混入了正规的供应链体系,最终被安装在一辆辆光鲜亮丽的新车上。
一面是政策层面不断高声疾呼“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一面是企业在生存压力下的集体非理性狂奔。这形成了一个诡异的悖论:所有人都知道这条路通往深渊,但没有人敢第一个停下来。因为停下来,就意味着立刻出局。于是,整个行业就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死亡螺旋”:越卷越不赚钱,越不赚钱越要卷;越是压榨员工,产品的潜在风险越高;潜在风险越高,品牌越需要营销和降价来维持销量,从而进一步加剧内卷……
这个螺旋的终点在哪里?或许,答案不在财报里,也不在销售数据里,而在成都那次无法打开的车门里,在每一位车主脚下可能存在的隐患里。当“人的螺丝”被拧到极限,发出刺耳的金属疲劳声时,“机器的螺丝”的松动,几乎是一种必然。
我们不禁要问:这场以“科技”“未来”“环保”为名的盛大狂欢,最终会不会演变成一场无人能够负责的集体安全危机?当资本的潮水退去,留在沙滩上的,除了累累亏损,会不会还有无法挽回的生命代价?这场始于效率与梦想的竞赛,是否终将毁于对人与质量的双重极致压榨?
此刻,每一个开车或坐车的人,都已被动地加入了这场赌局。你的身家性命,或许正系于某个素未谋面的、连续加班上百小时的工程师的一个疏忽,或是流水线上那个疲惫工人手下的一颗未曾拧紧的螺丝。
这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欢迎来到新能源的修罗场,这里没有赢家,只有幸存者,和为之买单的每一个人。
【互动议题】
你认为,在“性价比”与“生命安全”之间,是否存在一个绝对的平衡点?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愿意为了更低的价格,而接受可能存在的、隐形的质量妥协?在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