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找到了!不是车的问题,是手机误触!”10 月 3 日晚 9 点,“小米公司发言人” 账号的一则通报,给闹得沸沸扬扬的威海小米汽车 “自己开走” 事件画上了关键句号。从监控曝光时的全网揪心,到客服 “甩锅” 误触引发质疑,再到如今数据还原全过程,这场持续 3 天的风波,藏着智能时代里每个人都可能踩的坑。
时间回到9 月 30 日,山东威海车主王先生的一段监控视频让全网脊背发凉:他把小米SU7 Max停在店门口后进屋,手机搁在茶几上没碰,6 分钟后车辆竟突然启动溜车,吓得家人尖叫狂奔。王先生联系客服后,得到 “可能误触手机” 的回应,这让他当场炸毛 —— 监控里手机全程静置,怎么可能误触?完整监控一经发布,# 小米汽车幽灵启动 #话题火速冲上热搜,网友纷纷追问:“刚召回 11 万辆车,又出问题了?”
随着汽车圈博主陈震点出 “6 分钟剪辑画面未呈现手机后台操作” 是关键,更多人开始期待小米的后台数据 —— 毕竟智能汽车的 “EDR(事件数据记录系统)” 能记录每一次指令。3 日晚的通报终于揭开谜底:专项工作组调取了车辆 EDR 数据和两部授权手机的操作日志,发现是男车主的 iPhone 15 Pro Max 发出了 “遥控泊车辅助” 指令,且手机与车辆的蓝牙连接时间(9 月 30 日 17:17:23)、指令发送时间(17:23:01)、车辆响应时间(17:23:03)完全匹配,形成完整证据链。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场乌龙还藏着个 “沟通误会”。客服最初跟车主说 “是 iPhone 16 发出指令”,可车主根本没有这款手机,这才加剧了矛盾。实际上是客服把苹果设备型号标识符 “iPhone 16,2”(该代码对应 iPhone 15 Pro Max 的硬件型号)和实际机型名称弄混了,相当于把 “身份证号对应错了人名”。小米在通报里特意为此道歉,坦言会加强客服对智能设备型号、汽车指令逻辑的培训,避免类似误解。
“原来不是车失控,是手机太灵敏!” 真相一出,网友们的讨论瞬间反转。有人后怕之余恍然大悟:“我手机揣兜里误触过健康码,智能设备揣兜时真得锁好屏”;也有网友替小米叫屈:“刚经历大规模召回,又被乌龙事件盯上,这波确实冤”;还有人聚焦关键问题:“虽然是误触,但远程启动、泊车这类高风险指令,能不能加个‘验证码确认’或‘连续点击确认’的二次防护?”
这场风波其实早有伏笔。今年8 月,小米刚因高速智驾系统 “车道保持功能偏差” 问题,召回 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7 月生产的超 11 万辆 SU7 系列车型,加上 2024 年 3 月因自动泊车传感器故障召回 5.2 万辆的记录,让消费者对其智能系统格外敏感。而就在事发前几天,小米公关负责人王化还在社交平台回应 “部分 SU7 车主遭网络恶意攻击” 问题,强调 “会和用户站在一起解决问题”。接连的舆情叠加,也让这次 “乌龙事件” 的发酵速度远超预期。
从事发后的质疑声浪,到通报发布后的理性讨论,不难发现智能汽车时代的信任密码:技术越复杂,越需要 “数据透明 + 及时沟通”。就像网友说的:“EDR 数据一晒、操作日志一摆,误会当场就消”。而对普通用户来说,这场乌龙也是个重要提醒 —— 绑定车控、支付、家居控制的手机,不仅要设置复杂锁屏密码,还得关闭 “口袋模式” 外的误触防护,避免因设备灵敏度过高闹出大动静。
目前,王先生已通过社交平台表示 “认可小米的调查结果,感谢大家关注”,一场惊魂虚惊总算落幕。但网友的讨论还在继续:智能设备的 “误触防护” 该怎么升级?客服的专业度如何跟上技术复杂度?远程控制指令的安全冗余是否该统一标准?
你有没有过手机误触的经历?觉得智能汽车的远程指令该加哪些 “安全锁”?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给身边的智能车主提个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