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翻开朋友圈,看见朋友晒最新的新能源车提车照。车牌上那个数字,好像比去年更丰富了点。有趣的是,去年我试过算下全款买车的大概成本,油老虎和电动车的心算差异,油耗按百公里8升给的平均,(看图表)大概在7块多;电费呢,晚上冲满电,加个家庭用电费,估算每百公里电费不到两块。大致算下来,油车一公里成本差不多0.6元,电动车能控制在0.2-0.3元,差距很明显。
但是,去年我跟修车工朋友聊,他随口说:反正大部分人波折都在保养和维修,油耗还好控制,电池出问题还得找我。一开口就说到汽车的核心成本——供应链。你知道,电池用的那套材料,像是蔬菜里用的某种特殊肥料,不能随便用。丰富的锂、镍、钴,哪个都得上仓库排队,价格涨得快,供应变得紧张。就像我厨房里用的酱油,差一两瓶我就得出门买,根本没时间等。买车这事,也不是说你要个电池就能马上装出来——有个朋友去年上下班买得快,交了钱,等了两个月才提车。
对比一下开过的不同型号,比如去年朋友那款售价在30万左右的纯电SUV,充满电能跑个300公里(样本少,体感),要是长途跑得快的话,焦虑指数就高。再想想同价位几款油车,油耗平平,续航稳定。这是一个微妙的不平衡:技术的瓶颈区别。原料供应、研发技术成熟度,用生活比喻,就像是你想做个高端面包,但面粉的质量不稳定,你还得每天到不同的面粉厂买。
回头一看,《公告》一出来,我就觉得逻辑乱得挺慌:明年要开始按原价征税,优惠还在——这是高档牌干脆退而求给个税减免。最高减免额,估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台车的税额——1.5万元左右。这意味着,买一辆30万的新能源车,税费大概就是2万元,减免后剩下的1.5万元。这笔钱怎么算?要是省下的钱,刚好能买个质量差不多的油车,心里就会平衡点。问题是,谁会为这个差异买单?如果没有减免,车价直接还会涨个2万左右,买车成本就瞬间飞升。
你会不会觉得,这是线上的供应链博弈在现实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谁掌握材料供应,谁就有底气定价。研发投入快跑的,可能享受到更低成本的释放,但合作伙伴的供应链稳定性,成了潜规则。回到我那辆新车,我还在猜,像电池材料的价格为什么变那么快?大概是这个行业还在变身中,没人告诉我最坏的情况可能是什么——我没细想过这个猜测:或许,未来的电池原材料会像房地产市场那样炒得火热,导致成本持续上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明年意外涨价的背后,可能不止是税率变化那么简单。车厂的利润空间,也变得更藏了点。因为,厂商不想涨价太明显,怕挤压客户,还要折中弄点优惠,这轮优惠其实暗藏太多战术。你知道,早前我那朋友买车,销售极力劝我趁新政还未实行前多买,是不是有点暗示了——就像打时间差战一样。搞得我心里泛起点疑问:难道明年我们的新车价格会普遍上浮一两个点?
而且,我还发现,销售入门其实也更讲究。卖车的那个姐跟我说:你要真心考虑自用,还是得问问自己:漂不漂亮?续航够用吗?服务到位不?很多人买车,就是在感觉上做选择:有没有归属感、有没有那份心情买车。这个心情,有时候比任何参数都重要——电池容量、续航里程、充电速度,都是硬核,更重要的,是那份被理解的感受。
说到这我得插句话,汽车感受真是心手相依的事情,谁能保证点个灯,不会睡着?——说到这我突然又想到,现在线上预约试驾变方便了,可有时候我还觉得,是不是让自己更被动了?明码标价的优惠,有点让人觉得真诚被稀释的感觉。这种心理差异,或许也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预期。
自我调侃一句:我其实挺嫌麻烦的,车子换个颜色甚至都能琢磨半天。再说,买车这事,也不是只看技术参数,感受、服务、心情,反倒占了更大比例。有个修车工朋友笑我:你还在在意价格?车像不像你的包一样,要看是不是你喜欢的样子。其实他说的挺有道理。你会不会也在犹豫,:我到底买个有面子的,还是实打实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那天还在翻相册,看到一张买车时的笑脸,虽说只有个侧脸,但当时的心情暖暖的。那份期待感,真的很难用价格去衡量。你是不是也有那种忽然被瞬间定格的小瞬间,感觉特别实在?像是那辆车细节上的手工缝线,虽说微不足道,但就是那一针一线,把我寄托进去。
买车不就是一场心理战吗?技术、政策、供应链的变数,像那不断变化的天气,难以预测。等我再去试驾一圈,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更在意那一份沉浸在车里的小快乐。你平时会不会有这种很普通,却很必要的感觉?,说不定哪天我会突然想明白——最真实的快感,可能就藏在这细微的瞬间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