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销量紧追本田,国内外新能源市场风向变了
今年上半年,汽车圈里传出一组全球销量数据。那天我在修理厂等着保养车,技师老刘一边拆空滤,一边跟我念叨:“你晓得不,比亚迪这半年卖了快168万台,比本田都差不多了。”我还真没注意过这个细节——原来丰田、大众还是榜首,但福特194万、现代171万、本田168万,比亚迪也就和本田拉不开距离。
其实说起来,这27万辆的差距,也就是一个季度多点的事儿。群里有个做销售的小杨,经常调侃:“现在买比亚迪都像抢白菜价,增幅还三成左右。”对比福特才涨10%,现代7%,本田居然掉了6%。这种势头,不用谁教,都能看出来后劲十足。
不过身边人也有不同声音。我邻居老郑去年换海鸥,说实话,他最看重的不是动力啥的,就是图个省心和便宜。他家两口子,每月工资加起来不到八千块,“要啥性能?只要别坏、油耗低就行。”听他讲,其实现在大多数买车的人都是这样想法,人均收入四五万一年,大部分只能选十来万能搞定的车型。师傅们私下聊天,说什么DM-i技术省油又耐造,这种话题在小区楼下都能聊半天。
再说海外那块。今年据说出口量要破百万级别,有朋友在东南亚做二手车生意,说当地人以前认日本品牌,现在开始琢磨国产电动车。“尺寸从A0到C级都有,SUV、轿车、MPV全覆盖”,这是他原话。他甚至发来照片,那些路上跑的新款海豚,看着一点不输给当地主流车型。有一次我们群里讨论新出的配置,小王自测了一把导航系统,还吐槽语音识别偶尔“听不懂四川普通话”,笑死个人。
但也不是没有瑕疵。我表弟开元PLUS,上个月碰到中控屏死机,在4S店等修的时候顺便问了下技师,对方随口一句:“最近更新频繁,有时候卡顿正常。”结果当天又遇见宋家族新款进店维修,有位大姐抱怨后排座椅偏硬,她家娃坐久了屁股疼。这种小毛病其实每个品牌都有,只是大家习惯性拿国产品牌放大来看。
还有些冷门配置,比如秦L带前排座椅通风,我自己试过几次,不太稳定;而海豹06那个主动安全系统,据销售顺嘴提起,“雨天容易误报”。这些细节如果不是实际用过,很难发现。维修师傅老李讲究一句“新东西嘛,总归有点稀奇古怪”。
中国市场包容性确实强,当年大众和通用一家独大的时候,也没人想到会被新能源搅局。关键是只要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再加上口碑稳住,比亚迪塌房可能性真挺低。我朋友圈有人刚入手元UP,就关心保值率问题,还专门查了一堆二手行情——目前来看,新旧之间价格倒挂现象少见,不过将来不好说,要么靠技术,要么靠售后服务补齐短板吧。
还有两个课题一直悬着。一是全球化,那8000万辆的大盘子,只要海外能占3%份额,就相当于200万辆增量。有行业前辈感慨,“这路子跟丰田、大众学得挺像,到处撒网捞鱼”。另一个就是高端化:仰望那些高端系列,包括腾势啥的,现在更多是提升品牌形象,而非单纯冲销量。这部分成绩好坏,将反哺主力阵营,比如王朝系列或海洋网之类,让整体更扎实些。但这些都是慢活儿,需要时间验证效果。
至于未来会不会继续嚣张?暂时看不到停下来的迹象。不过现实总爱留点悬念,我楼上的阿姨去年刚换宋MAX,今年又打算转让给亲戚,说续航表现一般但空间是真够用——她觉得哪怕以后新能源竞争激烈,只要日常代步靠谱、省钱、不闹毛病,该红还是红得起来吧。不信的话,下回去菜市场看看停车场里的新牌照,多半还能撞见熟悉那几个字母标志呢……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信源散落于微信群聊天记录、小区邻居交流及公开行业数据统计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