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距离盈利只差一步,三大业务“养家”模式还能撑多久?

财报季一到,谁都盯着小米汽车的那条线:到底啥时候能挣钱?8月19日,小米集团亮出2025年Q2成绩单——营收1160亿元,同比猛增30.5%,净利润108亿元也飙了75.4%。可这份靓丽数据背后,是手机、IoT和互联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而汽车业务成了大家最关心的新变量。问题来了,小米造车到底给公司带来了什么新气象?真的快要盈利了吗?

一、核心主题剖析:多元业务撑起“小米养家模式”,但隐忧不容忽视

先把话挑明了,这次财报最大的看点,就是小米汽车亏损在快速收窄。Q2交付8.13万辆,收入206亿,毛利率高达26.4%,每卖一辆车就能赚6.7万毛利。相比Q1亏损5亿,现在只剩3亿,不到半年改善40%。雷军喊出的“2025年三四季度实现盈利”目标,看起来不是空谈。

其实,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SU7单车型规模效应显现——零部件采购量上去了,供应商自然肯让价;二是产品结构优化,高端Ultra车型拉高整体毛利。这种策略,在造车圈里算是“抠门儿又聪明”的典范。

不过别忘了,小米的主业还是手机和IoT,两者加上互联网服务才是真正的现金奶牛。手机虽然占总收入近四成,但增长乏力,还得靠低价机型维持市场份额;IoT则异军突起,同比增长44.7%,空调、穿戴设备全线飘红;互联网服务虽然体量不大,却凭借75%的超高毛利率成为现金流保障。

小米汽车距离盈利只差一步,三大业务“养家”模式还能撑多久?-有驾

二、新信息增量:产业链协同与费用分摊模型解析

聊到这里,有必要补充几组行业数据和模型分析,让大家更清楚“小米养家”的底层逻辑:

1)产业链协同效应明显。例如玄戒O1芯片不仅用在手机和平板,将来还可能搭载于智能座舱,实现技术共享,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2)销售渠道复用优势突出。今年新增1700家线下门店,为汽车展示提供现成空间,无需重金砸渠道建设,比蔚来、小鹏省了一大笔。

小米汽车距离盈利只差一步,三大业务“养家”模式还能撑多久?-有驾

3)费用分摊模型显示,只要月均交付稳定在3-3.5万辆,每辆车再降6000元成本或涨价,就能实现盈亏平衡。而目前积压订单已超20万台,新工厂即将投产,“产能释放+订单消化”双轮驱动下,今年完成35万辆目标基本没悬念。

4)对比同行业新势力(如理想、小鹏),小米研发投入比例更低,但依靠技术平台复用,实现单位成本下降速度领先行业平均水平约15%。

三、可操作建议:“稳健扩张+资产配置+风险防控”

对于关注港股的小伙伴,以及手握相关基金的人来说,这里有三个实操建议:

小米汽车距离盈利只差一步,三大业务“养家”模式还能撑多久?-有驾

1)优选多元化龙头企业投资组合,比如同时布局消费电子与智能制造赛道的小米,可以抵御单一板块波动风险;

2)短期内关注IoT及智能大家电领域机会,该板块增长快且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是未来两年潜力标的;

3)如果持有港股科技类ETF,可适度提高对现金流强劲、高费用控制能力公司的权重,比如将传统互联网巨头与创新硬件企业进行动态调整,以规避周期性回撤风险。

认知误区提醒:“高毛利=必然赚钱”?未必!很多人以为只要产品毛利率够高,公司就铁定赚钱,其实像小米这样的大型集团,还有庞大的管理、研发等固定支出。如果不能持续提升销量或进一步压缩分摊费用,即使账面利润漂亮,也可能被实际运营开销吞噬。所以不要简单地把“通胀资源股”、“高毛利公司”等标签直接等同于投资安全垫,要综合考虑全盘经营状况。

小米汽车距离盈利只差一步,三大业务“养家”模式还能撑多久?-有驾

四、“精打细算”的挑战与转折点

说白了,小米之所以敢大胆跨界造车,本质还是会过日子。整体费用率从去年同期14%降至13%左右,比蔚来、小鹏都低不少。但随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这些烧钱项目不断推进,“省钱经”还能念多久?如果未来市场竞争加剧,还得加码营销投入,那些原本靠协同节省下来的资金,很可能变成新的刚性支出。“该花的钱终归不能少花”,这是所有重资产行业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决定小米下一步走向的重要节点。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觉得“小而美”的精打细算真能帮雷军一路杀进全球新能源战场吗?面对越来越卷的赛道,你会选择押注这种多元养家的打法吗?欢迎评论区畅聊你的看法!

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