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Q6L e-tron上市前夜:轴距加长,智能辅助真能顶用?
其实说起奥迪这几年在新能源上的折腾,我身边不少人都觉得有点“掉队”的意思。老同学群里还调侃过,说现在纯电领域要不是和一汽合伙重开炉灶,都快被忘到脑后了。这不,Q6L e-tron就成了新东家下的头炮,还整得挺隆重,PPE平台出身——听说是跟保时捷一起鼓捣出来的那套架构。有人在群里发言:“以后咱买电车也能选大四环了?”
这回名字后面多了个“L”,意思就是专门给国内市场拉长了一截。轴距2995mm,车长4884mm,看着数据确实唬人。我上次路过4S店,还特意瞄了一眼展车,但视觉上没啥特别夸张的感觉,比海外版大多少,其实真得尺子量才知道。
外观变化倒是明显。师傅说,这回前脸没格栅,全黑面板做工细腻,看着挺高级,就是容易落灰。有天傍晚,小区停车场灯光下,那贯穿式日行灯带亮起来还真有点味道,大灯组矩阵布局,各种花样点亮效果,有种小时候玩电子积木那劲儿。不过销售顺嘴一提:“别看激光雷达装两侧,下雨泥巴糊住还能自动清洗加热,可要是真撞一下,这修起来可不便宜。”邻居王叔买电动车最怕这些高科技零件坏,说修一次比换台二手小轿车都心疼。
内饰部分嘛,新鲜感倒是不少。一进驾驶舱仨屏幕杵在那里,中控14.5英寸、仪表11.9英寸、副驾娱乐屏10.9英寸全标配。我坐进去试着按几下,那副驾娱乐屏其实用处有限,一般没人会特地盯着它看。不过新系统反应速度比以前那些老款A6快多了,本土化功能也齐全,不像早些年进口版总缺东少西。
AR-HUD据说88英寸投影面积,不过实际体验下来信息量适中,不至于眼花缭乱。物理按键依旧留了一些,这事我还问过技师小刘,他直摇头:“全触摸容易误操作,你们年轻人喜欢滑来滑去,我们干维修还是喜欢实体键。”
冷门配置方面,有个小前备箱,只能放点随身杂物,比如充电枪或者雨伞啥的,别指望塞行李箱那么多东西。另外听销售私底下讲,新款隔音棉厚度提升不少,高速跑起来风噪控制比之前e-tron GT强一截,不过冬天北方城市遇到极寒天气,副驾座椅通风效果会打折扣,这是售后群里老司机们反映出来的小毛病。
动力部分,全域800V架构让充电效率直接拉满。有位广州网友自测,从10%冲到80%,差不多十分钟搞定。他发朋友圈炫耀,说终于不用在服务区等半小时喝咖啡蹲厕所。但我关心的是,两驱百公里加速官方报6.3秒,也够用了——不过四驱版本迟迟不上,据说厂家还在调校动力分配系统,以防市区堵车时频繁切换模式出bug,上次某品牌就吃过亏。
续航752km这个数字,在微信群里引起争议。“你信吗?”“冬天缩水三分之一算好的!”毕竟谁都知道实验室数据和现实路况差太远,我自己去年冬天开纯电上下班,每周都得掐表找桩补能,一旦赶上极端低温续航直接腰斩。所以有人琢磨,“等首批上市看看真实口碑再决定。”
还有个冷知识:奥迪Q6L e-tron尾部那个贯穿尾灯晚上是真的好看,但如果追尾撞碎单独更换,要拆半扇尾门。这活儿技术含量高,小厂子一般接不了,只能回原厂挨宰。而且隐私玻璃、半隐藏把手这种设计虽美观,用久了密封条容易藏灰,每年春秋交替最好抽空清理,否则时间久了异响难免,我去年帮朋友处理过类似问题,用吹风机烘软胶条才解决掉杂音。
价格嘛,现在传闻30万起步,如果定价靠谱,再叠加品质稳定性,也许真有机会混出名堂。但话又说回来,现在新能源卷成这样,就怕溢价空间越来越窄。不像十年前,大牌标志往上一贴就敢卖高价,如今大家精明得很,多比较几家谁贵谁便宜一目了然。我认识一个东北哥们原本死忠德系,今年却转投国产品牌,就是因为性价比摆在那里,“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他常挂嘴边。
最后想起维修站李师傅的一句话:“豪华归豪华,用起来别让用户闹心才是真功夫。”至于这台Q6L e-tron到底靠不靠谱,还得等街坊邻居陆续提车后的真实反馈,到时候茶余饭后一聊,比啥宣传都有参考价值——毕竟养护成本、事故维修、小毛病频率这些细节,都只有真正用上一段时间才能见分晓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