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逸9月销量领先,速腾朗逸紧随,新能源竞争加剧

油腥味还没散尽,地板上的新车“脚印”已经排成一条整齐的队列。2025年9月,日产轩逸的尾灯还在发光,销售榜单新鲜出炉。没人会对“轩逸仍是中国第一”感到诧异——因为习惯,比创新更让人着迷。早高峰的路口,如果你仔细观察一定能发现,轩逸的数量差不多能攒出一队“动检队”。在新能源渗透率已经翻到57.8%的浪潮夹缝里,这台看上去“平平无奇”的紧凑轿车,竟还能月销3.33万辆,成为当月唯一销量破三万的燃油车。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像刑警队里的老手,不显山不露水,却总能立个案子。

大盘数据没有说谎。9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达到224.1万辆,同比涨了6.3%。新能源销量129.6万辆,已经在城市和县城的马路上刷起了存在感。此时的燃油轿车市场,头部几款车型“占山为王”,尾部品牌边缘化,像极了案件侦破中的金字塔结构——顶层嫌疑人挥霍资源,底层边角料只能捡漏。但即便如此,以轩逸为代表的几款车型依旧稳居主角席位。紧随其后的大众速腾(2.46万辆)、大众朗逸(2.23万辆),依然是老面孔。这三台车在我眼里,跟那些总在案情里反复出现的“常见人设”没什么区别:稳定,耐用,有点无聊,但永远不少。

值得玩味的是,曾经的“市场标杆”丰田卡罗拉如今只有7000余辆,勉强挤进前二十。你要问原因,我可以给你一串推理:一是新能源崛起,部分原本忠于“丰田系”的消费者开始倒戈,二是卡罗拉的产品迭代在中国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惊喜”,三是终端价格竞争愈发激烈,品牌光环不再是护身符。就像我们碰到的老案子,有时候不是证据不够,而是新套路太多,谁都不敢死守老黄历。

往上一看,中型轿车里合资品牌仍是主力。太多人买凯美瑞,一到路口简直像遇见老同事。凯美瑞以2.05万辆的成绩排行B级车市场第一,帕萨特和迈腾咬得也紧,分别拿下1.86和1.76万辆。“终端优惠最高能拉到4.5万”,这种打法像验尸报告里突然发现“死者钱包里还有一张购物卡”,让人意外又合理。转头看自主品牌,长安逸动是异军突起,成为唯一挤进前十的自主轿车。红旗H5和奇瑞艾瑞泽8也跟上了节奏,不再甘做“背景板”。以前如果说自主品牌只在SUV板块露脸,现在轿车榜上也能占座位,这进步不像破案一夜之间就有结果,倒像一点一点“磨”出来的血汗。

轩逸9月销量领先,速腾朗逸紧随,新能源竞争加剧-有驾
轩逸9月销量领先,速腾朗逸紧随,新能源竞争加剧-有驾

豪华阵营的战况也精彩。奥迪A6L(1.60万辆)、奔驰E级(1.31万辆)、宝马3系(1.26万辆)、奔驰C级(1.26万辆),按月排名像法医小组里的分工,谁都想证明自己能在秀场上多站一会。宝马5系和奥迪A4L本月表现掉队——大概是市场真的嫌它们太没新意。韩系、美系这边几乎全员“边缘人”,索纳塔、伊兰特、君越、蒙迪欧通通没混进前列。国产燃油车的话题已然走向两极化,不再是昔日“陪跑”那样的尴尬,而是偶有“反杀”惊喜。

轩逸9月销量领先,速腾朗逸紧随,新能源竞争加剧-有驾

照这么看,轩逸蝉联冠军并非偶然。这车便宜、耐用,维修成本低,几乎没有“花头”,像刑警办案时用到的那枚最普通指纹,却屡试不爽。有一套说法在车圈流传:轩逸不是最好的,但是“最不容易出错”的选择。这一点和许多老警探的行事风格如出一辙:不求绚烂,主打靠谱。你要问它为何能在新能源飞升的年代苟且偷生?答案可能在于“人性里的保守因子”。风险规避心理让大多数消费者在选燃油车时,依然会愿意为看起来更“稳”的牌子买单。

当然,从行业角度看,这份榜单也露出了几分冷峻。终端优惠越来越高、头部聚焦愈发严重、市场份额流向非国产品牌——这些现象像案子越来越难破,经验和直觉变得不值钱。再多的“优惠”也填不满消费者对于换代和创新的渴望。一点黑色幽默:有些厂家还在恍惚,仿佛自家燃油车还能“回春”,但市场就是一块铁板,捂不热,敲不得。

我经常说,排行榜如同验尸报告。有些生命力,会在细枝末节里反映出来。例如长安逸动、红旗H5和奇瑞艾瑞泽8的上榜,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自主品牌在燃油领域“苟且偷生”的见证。汽车行业的调性就是如此:创新越快,老牌越难;读懂消费者,比一味升级技术更难。速腾、朗逸的稳健,凯美瑞的老牌,逸动的突围,都是中国特色车市的“人情证据”。

至于“轩逸还能撑多久”,“燃油冠军这种光环是否值得庆幸”,我个人不做无谓的情绪消费。榜单只揭示了当下市场的惯性,未必能说明未来的风向。就像调查案情,光靠一家之言不足为信,必须串联所有线索,才能接近事实。眼下我们看到的,并不一定是明天还成立的真相。未来燃油车是否会从市场中彻底淡出?自主品牌能不能靠轿车彻底逆袭?这些问题,单靠销量没法拿出结论。

最后,有个细节一直被忽略:在新能源渗透率如此之高的背景下,有多少消费者其实是在用“最后的坚持”去买燃油车?换句话说,买轩逸的人,到底是在买一份长久的“安全感”,还是在用“不愿意改变”对抗潮流?这个问题,我暂时回答不上。但你要是问,“如果我是个普通车主,还会选轩逸吗?”——或许我的答案会和多数人一样:“还真有可能。”毕竟,我们都活在各自的证据链里,自己的选择,决定案子的走向。

那么,你怎么看?在新能源的大潮中,燃油车最后的头部玩家们,是在做合理选择,还是在等待淘汰的命运?我想,这个案子,还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