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开车加油那一下,心都在抖。92号汽油一升八块多,看着油枪数字往上蹿的那几秒,比看股市跌停还刺激。可问题是,我们自己家底就那点油。
我查了下数据,真挺扎心。中国的石油探明储量才260亿桶,折算下来人均20桶都不到。沙特有2670亿桶,加拿大1700亿桶,伊朗2150亿桶。你算算比例,中国是人家零头。关键人家人口少,加拿大才3800万人,沙特3500万,平均每人背后是几千桶油。我们14亿人,人均油量和矿泉水差不多。这还不说消费量。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进口原油5.08亿吨,占全球贸易量四分之一。也就是说,每天要从海外拉回1000万桶油。
这就是问题。你车子在路上跑,其实牵动着一条跨越几千公里的航线。马六甲、霍尔木兹、苏伊士运河,这仨要是哪天有风吹草动,咱这边就得肉疼。那年国际油价飙到120美元一桶,中国一个月进口成本直接多了200亿美元。这钱不是凭空来的,最后都摊到制造业成本和你我手里那桶机油上。
所以别再说啥“国家扶持新能源车太猛”,那是被逼的。你看人家加拿大,零下三十度,阿尔伯塔油砂矿的挖掘机还在干。那一片地底下有1700亿桶油,占全球储量十分之一。沙特那边,加瓦尔油田1948年开采到挖出650亿桶,地下还趴着700亿桶。人家这玩意产得出,也守得住。我们呢,塔里木、渤海湾、松辽平原,几十年啃下来,能挖的都挖得差不多了。
能源不够,命就得靠技术接着续。电动车这波浪潮,其实就是从这逼仄的缝隙里杀出来的。特斯拉上海工厂从开工到投产才357天,比亚迪那边一条生产线一分钟下线60个电池包。2023年中国卖了900万辆新能源车,占了全球六成。你以为这是补贴出来的?不,这是活下去的逻辑。
背后还有整个矿链。青海盐湖提锂,每吨碳酸锂成本降到3万元;刚果(金)的钴矿,中资企业控制45%的产量;印尼那边镍矿的开采权,基本被中国企业拿下。这才是电动车真正的底牌。油不够,那就换成矿。油路被人卡,电路自己铺。
我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日本也干过类似的事。石油危机一来,他们把燃油效率提高了30%,靠精益生产把美国三大车厂打趴。现在的中国,差不多在走同一条路。只是换成了电机、电池、智能驾驶。你去挪威看街上,60%以上都是中国品牌的电动车。欧洲人开比亚迪、开蔚来,就跟当年他们开丰田、本田一个味。
这事不是炒概念,也不是“弯道超车”的励志剧。就是现实。油的账,算到最后都在国家账本里。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每年能少进口2亿吨原油。想想这数字背后的安全感。少跑一趟海上航线,少被一次油价牵着鼻子走。
但你要问我,这事是不是就高枕无忧了?还早。锂、镍、钴这些矿,也不是无限的。未来电车多了,电就成了新的油。充电桩、储能、电网稳定,这些都是新的战场。
我这两天在想,中国这波能源转型,其实不是技术炫技,而是被石油现实逼着跳出来的选择。油在别人的土地里,电得自己造出来。我们这代人可能真的要经历一次能源秩序的重写。
你看,现在的全球格局,有点像重新洗牌。可我真想问一句,那下一个被掐脖子的,会不会是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