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其实挺简单,但又有点复杂。极氪这次理事共创会,说是全球用户委员会,其实就是把一群老车主直接请到丽江,喝茶聊天,顺便把心里憋着的各种疑难杂症说一说。你要说车企和车主之间到底有没有对话?有。但以前那种回避、搪塞、推卸的风气多,大家遇到问题都习惯了在网上发发牢骚,却很少真正坐下来,把话说开。
这次不同,极氪算是把“心结”亮摊摊放在桌面,管理层一水儿出来见人了,连林杰总都坐镇现场,研发、售后、运营都到齐了——瞧这阵仗,真有点让人觉得“老子不是来骗你钱的,是愿意听你吐槽的”。大家可以先问自己,平时有多少品牌愿意把自己放处被骂的位置,还公开承认之前选的技术方案有问题?至少在国产车圈里,这事儿不多见。
说到Mobileye方案,很多人当时真不觉得有啥问题。2021年立项,标的是“行业头部智驾技术”,极氪那会儿谁能想到这玩意儿后来跟不上?管理层自己也说了,“我们当时选的时候,确实觉得它强,没预料后面会迭代慢”。这话你要说是甩锅其实也算不上,更多是承认规划有漏洞,选择有风险。这种说话方式,有点像家长和孩子聊天,“咱当时真以为你能考上大学,谁知你高三突然学不动了”。
当然,所谓坦诚,未必能解决根本问题。你把技术难点掰开揉碎讲明白了,成本算的一清二楚,车主听了是能理解,但问题依然在:老车主们当初为了智驾买了21-23款,现在技术升级,却发现自己被落在了后头。升级“千里浩瀚”新方案,结果不是简单刷个固件,得换一百多零部件,重新搞域控制器。听起来就像手机系统升级,但其实是要换半个手机。甚至更夸张,激光雷达没预留位置,你要再在车顶打孔?这一下子就踏了政策红线,交通法不让你瞎改车。即使你不管法规,光光适配研发就两亿,单车成本3-4万,“给老车升级新智驾”,这笔账复杂得很。
人就得问一句了:难道技术进步就一定要以老客户的损失为代价吗?为什么不能一开始就考虑技术迭代的弹性?其实这事不光是极氪,是整个智能电车行业都会遇到的“成长痛”。大家都知道,智能驾驶是个新兴领域,玩得是技术更迭、硬件迭代的“速度游戏”。但消费者的诉求很简单:我掏钱买了新车,能不能用得住?是不是被厂家当“小白鼠”?谁都不愿意自己的钱打了水漂,尤其是刚上市就买首发,现在三年不到就“被落后”了。
极氪说,让车主自掏钱搞升级,还要加工时费、硬件费。24款车型有激光雷达,有望众筹升级。车主一听,怒了:“我买了三十万的车,现在方向盘加热都得单独付钱?智驾要自费升级?这不是割韭菜吗?”你说这话很重吗?其实很现实。数字经济时代,服务、功能都“按需收费”,一切能用软件单独加钱的都不会免费。但在大件消费里,大家还是习惯“一锤子买卖”:我的车是你的招牌产品,买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现在三年不到限时退步、功能反向收费,谁能心服口服?
极氪这次一次性把所有矛盾亮出来,有人觉得是进步,也有人觉得更失望——毕竟你愿意沟通,问题变得具体、透明,可最终方案依然是“不变”:没法大面积硬件升级,顶多搞搞软件补丁、送点充电桩,或者用点政策补贴鼓励置换新车。那车主能接受吗?大多数人未必乐意。如果说“技术死结”是客观困境,“成本枷锁”其实是主动选择:车企本质先算账,做一件事值不值得,能不能拉动新车销售,而不单纯是为了老车主的满意度。
这件事抛出来,其实值得大家思考:中国智能电车行业的“产品承诺”是什么?如今一款车型上市,厂家敢不敢保证三年后不会被淘汰被抛弃?是不是只有不断置换新车,才能获得最新功能?如果说特斯拉早期也遇到过类似问题——自动驾驶芯片换代,老车型升级倒车雷达、车载摄像头,最后也慢慢转成了“适当补偿、部分众筹”,那国产品牌是不是提升用户体验的空间还很大?
很多人在乎的是信任。今天你诚信沟通,明天你是不是就能给我实际升级?如果每次都是讲“行业难点”“法规壁垒”“成本太高”,那消费者只能被动等待,又有谁愿意买第一批新技术车型?假如买三十万的电车都不能确保三年技术不落后,那将来谁还敢尝鲜?这其实就是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最大痛点——升级无力,售后难跟,老用户成“试验品”,新车拉动销量,不断透支用户信任。
大家都喜欢拿手机做类比,手机一年一更新,大家都习惯了。但车不是手机,平均五年换一辆,真正的耐用品。谁都想买辆能用的住的,不至于一年内变“落后机型”。如果用户看不到厂家对老车的技术持续支持,就会变得越来越谨慎、越来越“捂钱观望”,甚至形成二手车市场的贬值恶性循环。极氪这次虽然坦诚,但也“敞开讲了”,在现有技术和成本的边界里,老车就是老车,升级成本过高,企业难以承担。
其实换个角度想,车企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会不会永远是“新老交替、利益拉扯”?厂家想要推动新技术,最快就是让大家换车;但用户更希望一次投资能用得久,功能不会掉队。极氪们面对智能化升级,能不能考虑让新技术从一开始就“模块化”,预留足够接口,保证兼容和未来升级可能性?大多数消费者要的不过是“不被抛弃”,哪怕不能大升级,厂家能否送一些实实在在的小补偿,比如免费电、终身充电桩、贴心的售后服务,哪怕表达一点“尊重用户”的诚意,体验就不一样。
说到底,这场共创会不是终点,只是一次“打开沟通”的突破。车主被看见,问题被讲明,但极氪自己的标准还是没改变:技术升级有门槛,成本有极限,老用户的权益能否支撑起品牌形象?这才是智能电车行业未来绕不开的难题。今天极氪开了先河,未来小鹏、理想、蔚来会不会跟进?大家都要面对一个问题: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如何和用户的“长期价值诉求”达成平衡?
最后再提醒一句,所有的“车主诉求”“升级焦虑”,其实都反映了行业的成长阵痛。极氪这次敢于坦诚是好事,但如果整个行业只是不断用“成本计较”掩盖技术短板,那么大家迟早会用脚投票。真正让用户买账的,是给他们信心,相信自己买的不是一次性产品,而是能持续升级、长期陪伴的好车。未来再有厂家开沟通会,别光坦诚,最好能带点方案,让用户觉得自己不是“试验品”,而是受到尊重的“合伙人”。这样,智能电车市场才走得远。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