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汽车新闻,2025年1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直接炸锅。
10月乘用车销量榜上,自主品牌拿下了近七成的零售市场份额,而日系车只剩下一成多,德系也就一成三四的样子,美系更惨连零头都不到。
这已经是合资品牌连续多月被自主品牌按着打。
评论区立马分成两派,有人说合资车不行了,有人说自主品牌新能源太猛。
但真相真这么简单吗?
要知道,2025年10月新能源车渗透率首次突破五成大关,批发端超过五成五,零售端超过五成七。
传统燃油车市场在贴身肉搏中已经溃不成军。
而美系车明明有肌肉,比如通用新一代Ecotec发动机热效率达到38这个数字,凯迪拉克Super Cruise智驾系统技术也很成熟。
怎么就被边缘化了?
今天咱就掰开揉碎聊聊,合资车真被自主品牌碾压了吗?
美系车那些被忽略的优点到底藏哪儿了?
2025年10月销量榜打脸!合资车到底输在哪儿
先看硬数据,2025年10月轿车销量前十名里,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占了七席。
宏光MINIEV拿下第一名卖了六万多台,吉利星源第二名卖了四万四千多台,比亚迪秦PLUS第三名卖了三万五千多台。
海鸥排第六,长安Lumin排第八,秦L排第十。
日系只有轩逸排第四和凯美瑞排第九苦苦支撑。
美系车呢?
君威当月只卖了三千八百多台,连前二十都没进去。
SUV榜单更刺激,前十名基本被自主新能源SUV占据,至少有八款以上。
日系CR-V虽然卖了一万五千台左右,但远远没进前十。
美系昂科威Plus只卖了一万两千台,直接掉队。
当时很多人吐槽说,合资车保值率低不如自主,二手车商都摇头。
但这次连新车销量都被压着打,真只是保值率背锅吗?
关键转折点在2025年上半年。
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掀起了增配降价潮。
比如比亚迪秦PLUS DM-i从十二万降到九万起步,还送终身质保。
而通用和福特却坚持不盲目跟风降价。
结果呢?
自主品牌10月销量环比暴涨,日系德系美系全线下滑。
这事儿直接暴露了核心问题。
合资车过去靠品牌溢价加技术领先圈粉,但现在主流消费者要的是性价比加智能化。
传统合资车的高价低配和技术迭代慢吃了大亏。
举个真实例子。
2025款君威GS搭载2.0T加9AT变速箱,零到百公里加速七秒一,售价在十八万左右。
同价位的比亚迪汉DM-i零到百公里加速七秒九,纯电续航两百公里。
动力差不多,但汉DM-i综合油耗只要四升,君威要七升五。
4S店销售反馈说,问君威的都是老车主或者情怀党。
但年轻家庭用户直接选汉。
他们觉得混动更省油省钱,而且比亚迪DiLink智能座舱比君威的八英寸老屏好用太多。
更扎心的是二手车市场。
2020年的君威现在残值率只有四成五,当年新车二十一万,现在只值九万五。
同年份凯美瑞残值率五成八,当年十八万,现在还能卖十万四。
但自主品牌比亚迪汉2020款残值率也有五成二。
这差距让美系车腹背受敌。
自主品牌凭啥碾压?除了价格还有这些隐藏技能
很多人觉得自主品牌赢就赢在便宜加堆料。
但2025年的自主车早就不止这点本事了。
就拿比亚迪来说,秦PLUS DM-i搭载第五代DM-i超级混动,综合油耗三升八。
吉利星越L雷神Hi·X混动系统热效率达到四成七以上,这个数字是全球量产车型里最高的。
长城坦克500 Hi4-T四驱系统纯电续航一百一十公里,还带越野能力。
这些技术升级才是隐形杀手。
先说混动技术。
自主品牌从2020年开始就押注插电混动加增程双路线。
比亚迪DM-i全球累计销量超过五百万台,电机响应速度比日系混动快零点二秒。
急加速的时候更跟脚。
理想L系列增程式更绝,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超过一千两百公里。
油耗比美系同级别燃油车低三到四成。
再说智能化。
自主品牌的智驾芯片和座舱体验已经全面超越合资。
小鹏P7搭载英伟达Orin-X芯片,算力达到254TOPS,支持城市NGP智驾。
可以自动变道,识别红绿灯。
蔚来ET5的NOMI智能助手可以语音控制全车功能。
而美系同价位林肯Z的车机系统还停留在触控屏加基础语音。
更关键的是用户思维。
自主品牌经销商普遍提供终身质保加免费充电桩加OTA升级。
4S店响应速度快。
比如比亚迪的电池终身质保,换电芯只要两小时。
而美系车虽然配置丰富,比如凯迪拉克CT6的ANC主动降噪很厉害。
但维修成本高。
换个中控大屏要三千多,自主品牌同级别只要一千到一千五。
而且软件更新慢。
君威的车机系统三年没大更新过。
有车主调侃说,开合资车是为品牌买单,开自主车是为体验买单。
这话虽然片面,但确实戳中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需求。
性价比加智能化比品牌光环更重要。
更现实的情况是市场份额的变化。
2025年10月,自主品牌国内零售份额近七成,同比增长三个百分点。
而主流合资品牌零售只有五十一万辆,同比下降一成。
德系品牌零售份额一成三五,同比下降两个多百分点。
日系品牌零售份额一成二三,同比下降零点六个百分点。
美系品牌更是只剩下三成七左右的份额。
这组数字背后是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选票。
美系车真怂了?这些被忽略的优点才是真王牌
但咱得替美系车说句公道话。
它真没认怂,只是优点太硬核,没被大众看见。
2025年通用推出的全新昂科威Plus搭载2.0T加48V轻混加9AT。
零到百公里加速六秒九,还标配CDC电磁悬架。
过减速带的时候车身几乎没起伏。
这种操控加舒适的平衡,自主品牌同级别车根本给不了。
先看技术储备。
美系车的肌肉从来不是盖的。
通用第八代Ecotec发动机1.5T和2.0T版本,热效率做到38。
这已经接近日系混动的水平。
但动力输出更暴力。
2.0T版本最大功率237马力,比同排量本田1.5T高四成。
凯迪拉克CT6搭载的Super Cruise智驾系统已经实现脱手驾驶。
在高速上双手可以离开方向盘十五秒。
技术成熟度比日系L2级智驾高一个等级。
再看配置诚意。
2025款林肯Z中型轿车入门版就配2.0T加8AT加12.3英寸大屏加ANC主动降噪。
落地价十九万,这是限时优惠后的价格。
而日系同级别雅阁1.5T混动低配版落地要十七万。
但配置只有织物座椅加基础音响。
虽然美系车油耗略高,林肯Z综合七升八,雅阁只要四升二。
但高速动力储备和舒适性配置更适合长途用户。
更重要的是品质感。
美系车骨子里带着豪华和厚重的基因。
雪佛兰科迈罗RS的肌肉线条至今无人能超越。
福特探险者的七座大空间加2.3T EcoBoost发动机,最大功率276马力。
这些是自主品牌短期学不来的。
有年轻车主说,我买美系车不是图省油。
就想要那种坐在驾驶座上像掌控野兽的感觉。
更现实的是用车场景。
如果你经常跑长途,比如每年自驾五千公里以上。
美系大排量发动机的动力储备在高速超车时不费劲。
舒适性配置也更好,比如林肯的三十向调节座椅。
如果你住在北方,冬天零下二十摄氏度。
美系车的四驱系统,比如Jeep大切诺基的Quadra-Trac II。
比自主品牌适时四驱更靠谱。
而且美系车的底盘调校功底深厚。
通用泛亚技术中心就在上海,专门针对中国路况优化底盘。
这种积累不是一朝一夕能赶上的。
还有一个被忽略的优势是保有量维修。
虽然美系车市占率下滑,但过去几十年积累的保有量还在。
全国各地的维修师傅对美系车型都很熟悉。
配件供应链也成熟。
这是新晋自主品牌短期内建立不起来的。
网友吵翻了!这些疑问你也有吗
问题一,保值率低是不是意味着美系车质量差?
答案是不一定。
保值率受品牌认知度和市场供需影响更大。
比如2020年的福特探险者,当年销量低,现在残值率只有四成。
但J.D. Power 2025年美国车辆质量报告显示,美系品牌表现优秀。
雪佛兰每百辆车问题数只有160个排第二,别克164个排第三。
而日系丰田首次跌出前十,本田只排第十,每百辆车问题数181个。
买美系车要看具体车型。
通用和福特近五年的新车质量已经追平甚至超越日系。
问题二,美系车配置高但油耗大,真的不划算吗?
得看使用场景。
如果你主要在城市通勤,每天五十到八十公里。
自主混动确实更省。
比亚迪秦PLUS DM-i一箱油能跑一千两百公里。
但如果你经常跑高速或者自驾。
美系大排量发动机的后段动力在时速一百二再加速时更有劲。
舒适性也更好,比如林肯的ANC降噪。
举个例子。
2025款君威2.0T综合油耗七升五,秦PLUS DM-i只要三升八。
君威加满一箱油66升能跑八百八十公里。
秦PLUS能跑一千两百公里。
但君威零到百公里加速快一秒,高速超车更轻松。
如果你一年跑两万公里,其中一万五都在高速上。
那君威的驾驶体验和动力储备会更值得。
问题三,现在买美系车会不会成小白鼠?
2025年的美系车早不是试验品了。
通用和福特的全球研发体系很成熟。
比如通用泛亚技术中心就在上海,针对中国路况优化底盘。
而且核心部件,比如Ecotec发动机和10AT变速箱,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
Ecotec系列发动机全球累计装机超过五百万台。
建议选近三年上市的新款,技术迭代更稳定。
避开冷门小众车型。
比如道奇挑战者这种肌肉车,适合玩车党但不适合家用。
而且现在美系车的性价比其实很高。
君威限时一口价十万六九到十二万三九,这个价格买B级车太香了。
林肯Z限时优惠后十九万就能落地,配置比同价位日系丰富太多。
如果你追求驾驶质感和品牌调性,美系车现在反而是抄底的好时机。
结语 美系车VS自主品牌,选个性还是性价比
看完这一圈分析,你会发现一个事实。
美系车和自主品牌根本不是谁压谁一头的关系。
而是不同需求的两种答案。
自主品牌赢在性价比加智能化加新能源技术。
适合追求经济实用和科技体验的年轻家庭。
美系车强在动力强劲加底盘质感加豪华配置。
适合追求驾驶乐趣和长途舒适的成熟用户。
2025年11月底,广州车展上展出了一千零八十五辆车。
其中新能源车占了近六成。
自主品牌包馆,合资品牌在反攻。
但市场永远不会只有一种声音。
有人要五菱宏光MINIEV的三万块代步车,有人要理想L9的五十万奶爸车。
有人要比亚迪汉DM-i的经济实惠,有人要凯迪拉克CT6的豪华质感。
这才是健康的汽车市场。
下次再有人跟你说美系车不如自主车。
你可以笑着回一句,你想要省钱省心买电车,我想要推背感和大沙发。
咱各取所需呗。
最后灵魂拷问。
如果预算十五到二十万买中型车。
你会选自主的智能王比亚迪汉DM-i或者吉利星瑞。
还是美系的驾控派君威GS或者林肯Z?
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