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驾驶人安全研究部刘晓晨指出:“在能见度较低的环境下驾车,驾驶人需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紧张的状态,就会加重疲劳,那么面对突发情况就无法及时准确做出应对。 ”这种疲劳不仅影响判断力,还会延长反应时间,使得平时轻松应对的路况变得危机四伏。
远光灯是“雾天杀手”
不少司机习惯性地认为灯光越强越好,这恰恰是雾天行车的致命误区。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驾驶人安全研究部刘晓晨解释:“在雾天开远光灯不仅无法改善前方视野,反而会在驾驶人面前形成一层白茫茫的光幕,就会使原来有限的可视距离变得进一步缩短。 ”
雾天正确的灯光使用方法是:打开雾灯、近光灯、示廓灯和前后位灯。 如果能见度非常低,还要开启危险报警闪光灯,并且要勤按喇叭提醒周围的车辆注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雾天行车不要使用远光灯,因为远光灯射出的光线容易被雾气漫反射,在车前形成白茫茫一片,反而更不利于观察前方路况。
突遇“雾中雾”的保命技巧
团雾是“雾中雾”,指在大雾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出现的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 由于其局地性和移动性的特点,使得对其的监测、预警非常困难,对行车安全最具威胁。
应对团雾,建议司机在白天先观察情况再做判断。 如果决定进雾,一定要立即减速,除了雾灯之外,还要打开双闪,车速控制在10-20km/h左右,同时注意观察后方有无跟车,并适当提点速,谨防被追尾。 如果是夜间,不要强行进雾,最好观察雾的移动轨迹,等待“团雾”消散后再通行。
如果高速上遇到团雾,可以将车紧靠路边停放,打开雾灯、近光灯和双闪,千万不要坐在车上,最好能翻过护栏,到路基外面等候,避免被追尾事故伤害。
多种方法保持视线清晰
秋冬季气温低,车内外温差大,车窗容易起雾,影响驾驶视线。 去除雾气有多种方法,车内雾气不大时,可以将车窗、天窗打开一条缝隙,让车内外空气形成对流,温差减少,雾气就会慢慢消失。 但这种方式雨雪天气不大适用,冬季使用会影响车内温度。
打开空调A/C制冷开关,温度调至低温,风量调大,出风口模式调至“前挡风玻璃”,打开外循环。 冷风会使玻璃表面温度降低,减少车内外温差,从而快速去除雾气。 不足之处是冬天使用,车内的人会感到很冷,而且关闭冷风后,雾气可能会再次出现。
暖风除雾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提高空调温度,通过除湿使雾气消散。 但一开始使用暖风除雾时,车玻璃上的雾气会更浓,需要过几分钟才能见效,所以用暖风除雾要先选择安全地点停车,等雾气吹散后再上路行驶。
辅助驾驶:雾天需谨慎使用
当前许多车辆装备了辅助驾驶系统,但雾天行车会导致辅助驾驶系统的视觉传感器识别受阻、激光雷达失效、毫米波雷达性能下降。 市面上的辅助驾驶汽车用户手册中普遍明确标注,在能见度差、恶劣天气条件下,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会受到影响,无法实现预期功能。
对于辅助驾驶功能,应遵循“薄雾慎用、浓雾禁用”的原则。 无论何种天气条件下,驾驶人始终是行车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时刻保持对车辆的有效控制和对道路状况的充分感知。
事故处理:牢记“九字警句”
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务必遵循“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的九字原则。 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到护栏外的安全地带,再报警等待救援。
具体而言,能移动的车辆应尽快驶入应急车道或路侧安全位置,同时打开雾灯、示廓灯和危险报警闪光灯。 雾天应适当延长三角警示牌的放置距离,在车后来车方向200米外放置(正常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为150米)。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弯道路段发生事故时,警示牌应放置在入弯前位置,以便后方车辆提前发现险情。
大雾预警信号分为三级,分别用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当能见度在200至500米左右时,预警信号为黄色;在200至50米能见度的范围内,预警信号为橙色;小于50米的能见度,预警信号为红色。 不同颜色的预警信号发生以后,人们要根据雾的预警信号等级来调节安排自己的出行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