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万辆,这数字砸出来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多打了一个零?吉利星愿,一个听起来甚至有点文艺的名字,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坐上了今年前八个月轿车销量的头把交椅。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你把时间往前倒个三五年,谁要是说本田雅阁会被挤到二十几名开外,连十万辆的门槛都摸得费劲,估计会被当成外行看。可现在呢,9.1万辆的成绩单就摆在那,有点刺眼,也有点落寞。那个曾经代表着中产、体面和可靠的标杆,好像突然间跟不上趟了。
反观小米SU7,一个搞手机的跨界过来,一上来就干到了快20万辆,直接冲进前五。这场景,让我想起当年一些老师傅看着新来的年轻人,嘴上说着“不靠谱”,眼睛却一直盯着人家手里的新家伙。市场的残酷就在于,它不讲情怀,也不论资排辈,消费者用钱包投票,那才是唯一的真理。
其实最让人咂摸滋味的还不是小米这种“天外来客”,而是榜单上那些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国产名字。除了星愿,你看,秦PLUS、海鸥、星瑞、逸动,一个个都像商量好了似的,齐刷刷地站进了“十万辆俱乐部”。这已经不是什么偶然的爆款,而是一种成建制的集体冲锋。
以前我们聊车,总绕不开德系日系的那些老面孔,什么帕萨特、凯美瑞。它们当然还在榜单上,帕萨特卖了15万辆,凯美瑞13.1万辆,看着还行。但那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没了,更像是在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眼睁睁看着周围的邻居把新房子盖得又高又漂亮。
这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说是智能化,有人说是新能源。没错,但这些都是表象。更深层的东西,恐怕是一种消费心理的彻底颠覆。过去买车,大家看重的是“我开出去别人怎么看我”,所以品牌、历史、口碑是硬通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想的是“这车能给我带来什么”。
能不能在车里唱K、打游戏?语音助手聪不聪明,能不能听懂我带口音的普通话?堵在路上的时候,那个大屏幕能不能给我放一场电影?这些在过去看来不务正业的东西,现在成了实实在在的卖点。本田雅阁的驾驶质感再好,发动机技术再成熟,可它的大屏可能还不如你口袋里的手机反应快,这就很尴尬了。
所以你看,吉利星愿的成功,不是偶然。它可能没有哪一项是做到极致的,但它恰恰在每个方面都给到了消费者想要的那一点点。价格亲民,配置给得足,样子也过得去,智能化体验不掉队。它就像一个没有明显短板的水桶,稳稳地接住了从那些老牌合资车里溢出来的用户。
这场变革,来得比所有人想象的都快。它不是温和的改良,而是一场近乎推倒重来的洗牌。当宏光MINIEV这种小车都能稳居亚军,卖出二十多万辆的时候,你就该明白,汽车作为某种身份象征的时代,可能真的要过去了。它正在回归一个工具,一个大玩具,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未来会怎样?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还抱着老黄历,以为靠着一个标就能吃遍天的厂家,日子只会越来越难过。说不定明年这个时候我们再看榜单,又会是另一番光景了。毕竟在这个时代,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颠覆者会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