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正在“恒大化”:你贪的每一分便宜,都是在为一场行业豪赌买

长城炮轰行业黑幕这事儿,必须得聊聊。

魏建军老师,一个浓眉大眼的传统汽车人,突然不装了,摊牌了,直接对着全行业开炮,说有些车企已经出现了“恒大风险”。

这个“恒大风险”具体是啥?就是现在市面上冒出来一大堆“零公里二手车”。

好家伙,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太阳都要一个趔趄。

零公里,还叫二手车?这是什么压缩毛巾式的新物种?

这事儿的本质,就是一场大型、荒诞且充满“表演性”的行为艺术。

你必须用一种看修仙小说的眼光,才能理解这帮大佬在干什么。

所谓的“零公里二手车”,操作骚得就像一本玄幻小说的开篇。

车圈正在“恒大化”:你贪的每一分便宜,都是在为一场行业豪赌买-有驾

一个新势力车企,到了季度末,发现自己的“修为”,也就是销量KPI,马上要跌破境界了,这要是被资本市场的“天道”发现了,那不得一道雷劈下来,估值直接打骨折。

怎么办?渡劫啊。

正常的渡劫,是老老实实卖车给消费者。

但现在来不及了,于是他们开启了禁术模式:左手倒右手。

车刚从生产线下来,屁股还是热的,内饰膜都没撕,直接大批量“卖”给自己的好兄弟——二手车商。

在财报这个“功德簿”上,这就算一笔销售,收入确认了,KPI完成了,股价稳住了,高管的奖金保住了。

车企赢了。

4S店也跟着喝汤,完成了任务量,拿到了厂家的返点。

4S店赢了。

二手车商以一个骨折价拿到了新车,转手加点钱就能卖,完美绕开了新车的官方指导价。

二手车商赢了。

消费者呢?能用一个更低的价格买到一台“准新车”,感觉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

消费者也赢了。

你看,是不是一个所有人都赢麻了的完美世界?

坏了菜了,既然都赢了,那谁亏了?

是牛顿的棺材板亏了。能量守恒定律看了都得连夜离家出走。

这种不讲基本法的玩法,就是把地产行业那套最烂的活儿,原封不动地搬到了汽车圈。

当年恒大们是怎么玩的?房子卖不动了,就“卖”给自己的施工方、供应商、理财客户,用房子抵债。

账面上,房子卖出去了,收入增加了,财报光鲜亮丽,继续去资本市场画大饼、融大钱。

至于供应商拿到的是不是一堆随时会烂尾的水泥盒子,谁在乎呢?

现在车企有样学样,只不过水泥盒子换成了四个轮子的铁皮盒子。

这背后的核心逻辑只有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而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

最好的防守不是防守,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大家谁都别吃饭。

如果说之前小米入场是把桌上的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帮玩零公里二手车的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放过,吹熄了揣兜里带走。

虚增收入只是表象,真正致命的是对整个“供养链”的无情挤压。

你以为车企和供应商之间是合作关系?

错了,是修仙小说里,大能修士和他的“人药”之间的关系。

以前燃油车时代,大家还讲点体面,账期三个月,童叟无欺。

现在的新能源车企,一个个都把自己当成了雷电法王,突出一个蛮不讲理。账期直接给你拉到半年,甚至一年。

给钱?为什么要给钱?我给你机会给我供货,让你成为“XX生态”的一份子,这是你的荣幸,你应该感恩。

不但拖着钱不给,还学地产商那套,给你开一堆“商票”。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一张欠条,什么时候能兑现,全看大哥的心情。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真的经历过被甲方用各种理由拖款的日子。那种无力感,那种你明明是债主,却活得像个孙子的感觉,能把一个正常人逼疯。

现在,无数个汽车产业链上的中小供应商,每天都在经历这种绝望。

他们的利润本来就只有3%到5%,被这么一搞,基本上就是给车企免费打工,甚至还要自己贴钱垫款。

这是产业升级吗?

放屁。

这是产业降级,是把整个产业链的活力,都吸干了,用来供养几个头部玩家,让他们去资本市场讲一个“中国特斯拉”的玄幻故事。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你仔细想想,这帮大佬的行为,除了用玄幻小说来解释,还有别的更合理的逻辑吗?没有。

你看日本丰田,跟核心供应商都是交叉持股,成立合资公司,一起研发,有钱一起赚,成本一起降。人家供应商的利润率是8%到12%,活得那叫一个滋润。

这是在构建一个能打仗、能过冬的军团。

我们呢?是在养蛊。把所有供应商都扔到一个罐子里,让他们互相撕咬,最后活下来的那个,就是最能忍、最不要脸的“蛊王”。

这种模式短期看,确实牛逼。车价可以打到骨折,配置可以堆到天花板,发布会上PPT可以吊打一切。

但长期呢?

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当你把供应商的最后一滴血都榨干的时候,那些在工厂里拧螺丝的工人,写代码的工程师,做设计的绘图员,他们的工资从哪来?

当全社会的收入水平上不去的时候,你生产出来的那些“性价比神车”,又卖给谁呢?

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别再天真地以为,买到便宜车就是占了便宜。

车圈正在“恒大化”:你贪的每一分便宜,都是在为一场行业豪赌买-有驾

在有些品牌身上,这种逻辑是成立的。比如奔驰,它最值钱的就是那个三叉星标,它是一种社交货币,一种品牌玄学,买它的人求的就不是性价比。

再比如特斯拉,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它的极简,它的科技感,它的“教主”马斯克。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对于绝大多数靠性价比厮杀的品牌来说,当它的价格低到不合常理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

这辆车便宜的每一分钱,都可能转化成某个供应商老板深夜的叹息,某个产线工人被拖欠的工资,以及整个产业未来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所以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我的结论是,没有解决方案。

这根本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场无法避免的“出清”。是一次“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终极筛选。

在这场掀桌子式的自爆内卷里,活下来的,注定是那些最疯、最狠、最不把规则当回事的玩家。

他们用供应商的尸骨为自己铺平了通往“仙界”的道路。

至于我们这些凡人,能做的,就是在他们渡劫的时候,离得远一点,免得被天雷劈到的时候,不小心被波及。

毕竟,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而现在,是无数座山,正在集体崩塌。

真的,太刺激了。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