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比亚迪巴西工厂的第一辆宋Pro正式下线,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再次得到彰显。这一天,即2025年7月1日,不仅记录了比亚迪在巴西长达十一年的努力与坚持,更是中国车企打破传统壁垒、实现全球布局的重要一步。面对品牌认知、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挑战,比亚迪凭借技术创新和本土化战略,逐步赢得了巴西消费者的认可。
在巴西这个拉美最大的汽车市场,比亚迪曾长期面临 “三座大山” 的压迫。其一,是根深蒂固的品牌偏见。德系、日系品牌凭借数十年积累的口碑,在消费者心中筑起难以撼动的信任壁垒。2021 年比亚迪刚进入乘用车市场时,不少当地媒体质疑 “中国电动车能否适应巴西的路况”。为扭转这种认知,比亚迪不仅投入巨资进行品牌宣传,更通过唐 EV、汉等高端车型的实际表现,一点点重塑消费者心智。
其二,是复杂多变的政策环境。巴西政府为保护本土产业,曾多次调整新能源汽车进口关税,最高时达到 35%。这迫使比亚迪加速本地化生产进程,从 2023 年宣布购地到 2025 年首车下线,仅用 15 个月就完成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建设速度。期间,巴伊亚州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如何在满足本地含量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品质,仍是巨大的考验。
其三,是基础设施的不均衡。巴西东南部充电桩覆盖率较高,但广袤的西北部地区设施匮乏,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为此,比亚迪一方面与本地企业 E-Wolf 合作扩建充电网络,另一方面针对性地优化车型续航能力,宋 Pro 等车型特别强化了高温环境下的电池性能,以适应巴西的气候特点。
在供应链本地化方面,比亚迪的攻坚之战同样惊心动魄。初期,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导致成本高企,同款车型在巴西售价是中国市场的 2-3 倍。为改变这一局面,工厂建设同步启动了本地供应商培育计划,目前已有多家巴西企业加入动力电池模组的配套体系。这种 “渐进式国产化” 策略,既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又逐步降低了生产成本。
跨文化管理的挑战也不容忽视。巴西员工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传统的 “996” 模式完全行不通。比亚迪因地制宜地调整考勤制度,设立弹性工作时间,甚至在厂区内设置足球场地 —— 这项巴西人最热爱的运动,成了团队融合的最佳纽带。当中国工程师与巴西技工在绿茵场上并肩作战后,车间里的技术沟通也变得顺畅许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