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一家电动车门店的卷帘门悄然落下,玻璃上贴着“暂停营业”的A4纸。隔壁店主说,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就在这个11月的尾声,上海街头数十家电动车销售点陆续关门,不是因为生意太差,而是因为——他们既不能卖手里的车,也拿不到能卖的车。
2025年9月1日,新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24)正式实施,旧国标车停止生产;销售与上牌的最后期限定在11月30日。政策清晰,时间明确。但当执行进入倒计时,市场却陷入停摆:旧车清不完,新车供不上,经销商集体陷入“开门违法、关门亏钱”的困局。这不仅是零售端的一次震荡,更是城市绿色出行推进过程中,被忽视的系统性成本的一次集中暴露。
这场闭店潮的本质,是一场由政策刚性切换引发的供应链断裂。截至11月下旬,上海多数门店旧国标车已近售罄,但新国标车型因认证滞后、产线调整,迟迟无法铺货。经销商被迫在“降价甩卖赔本”和“空柜停业止损”之间做选择。雅迪、爱玛等品牌虽推出千元级补贴,却将利润压缩至极限。更危险的是,部分商家转向“先上牌后转卖”“换电瓶过审”等灰色操作,试图绕过监管——政策本为安全而来,却在执行缝隙中催生了新的风险。
而更大的隐性成本,藏在那些未被妥善处理的旧车上。上海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超千万辆,但“以旧换新”政策启动半年仅回收3万辆。五家指定拆车厂日均处理不足百辆,正规电池回收企业“吃不饱”,而60%的退役电池流入个体商贩手中,被翻新、重组、重新上路。这些电池绝缘老化、容量虚标,成为移动的火灾隐患。绿色出行的愿景,正被灰色回收链拖入安全与环保的双重黑洞。
这并非孤例。2019年国六排放标准切换时,国五汽车积压、经销商降价30%仍难清库;2021年“禁塑令”落地,PLA可降解袋供不应求,价格翻倍,最终大量混入普通垃圾焚烧。每一次环保升级,都在重复相似的剧本:政策按下快进键,市场却卡在供给、消费与回收的衔接断点上。上海电动车的今日,正是这些行业昨日的镜像。
真正的绿色转型,不能只算排放账,更要算系统账。政策切换不能止于“一刀切”的时间节点,而应配套动态监测、弹性过渡与全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建立库存预警机制,在过渡期中段评估清库进度;对合规回收企业给予处理补贴,打通旧车报废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三码合一”等防篡改技术与上牌系统联动,杜绝灰色操作空间。
当城市追求更清洁的空气与更安全的道路时,也必须正视那些被忽略的代价。绿色不是一声令下就能抵达的终点,而是一条需要精细设计、协同推进的长路。否则,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将留下新的裂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