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华为联合造车,智能体验升级,用户参与产品测试

到底什么才算造好一台智能车?只有不烧油、开口能唠嗑、车顶装个激光雷达就算智能了吗?最近奕派跟华为联合造新车的新闻一出来,很多人就开始琢磨,两个大厂联手,能不能真弄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我们都说,现在造车是越来越像互联网那一套,好像有点噱头、有点高科技噱头就行,可真到消费者买单的时候,他真的在意的是那些参数和宣传片里的花活吗?

咱们先换位思考下,东风跟华为为啥非要一起玩这盘棋?东风汽车,国家队,底子厚、工厂多、搞点电机电池不在话下。华为呢?手机做得牛、搞通信、搞AI,眼下又要把车厂都变成自家的‘终端’。以前大家都自己干自己的,但这几年不光市场卷、技术难攻,车厂、科技公司谁也离不开谁,你有供应链、我有算法;你有工厂、我有数据。要是弄这一摊事光靠一家人,十有八九干不成。两家搭伙,一边深耕智能驾驶和操作系统,一边把几十年汽车制造经验攥在手里,不光合情合理,按理说也挺必要。

可问题来了,这种合作到底能出什么新东西?咱别光看热闹,大牌联手到处都是,难道天下就没假大空的小米加步枪?东风和华为这次想学的,偏偏不是谁出件配件、谁贴标卖车那么简单,他们显然想玩点更深的。比如,在软件上动真格,像车载鸿蒙操作系统,和华为自己那套乾崑智驾融合起来。比起以前有些车企找供应商,“模块A模块B往上一装”,这次他们想办法从底层、架构层都捏在一起。这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IT人和工厂师傅坐在一起聊设计,能没火花?能没冲突?能不吵架?但如果最后成了,这真不是一辆车的水平提一点点,而是汽车和科技界的那堵墙给捅个大窟窿。

再说说产品本身。奕派跟华为这回推那款新车,官方说这是“智能精品”,不是像当年只换个车机、中控屏就说智能,这车不光要能自动驾驶、会聊天交互,更注重“全场景体验”。车有意思,测试更有意思,拉到新疆吐鲁番火焰山,这气温都能烤熟鸡蛋了,非得作死般让车晒晒才行——你说是作秀也好,是较真也罢,但人家真敢在极端环境抓产品毛病,让工程师天天跟头皮屑、粘灰尘、糊空调作战。实际上,只有到了这种环境下你才知道,你那些实验室里吹空调写出来的算法,到底顶不顶用。

再往深里谈,你会发现,奕派的打算不是急吼吼推一辆车然后卖几台数数订单,他们试图搞的是战略卡位。啥叫卡位?一个意思,一盘大棋,这个牌子将来既是东风新能源转型的代表作,华为自动驾驶和车载生态的集大成者,如果这一步走成了,后面其他人都得跟着“卷创新、卷技术”,说不好就得跟着重构玩法、换新的竞争模式。你看这几年,新能源车市场已经卷成饺子馅了,不弄点差异化,明天说倒就倒。你今天靠屁股坐的沙发、关门声听上去厚不厚实,明天就变成你和竞品之间唯一的“壁垒”,你说气不气人?更别提智能这一块,一旦大家都做到了80分,只有敢做创新、敢打穿架构、敢互补优势的,才可能冲上90分。

说到这,有人肯定会问,搭载这些“黑科技”,就真能赢吗?有多少是未来的噱头,多少能变成现在的体验?这个事其实很现实。从鸿蒙座舱到ADS4智驾,华为这些年投入真不少,数据积累也猛。可是咱们老百姓要的东西,归根结底无非三点:一要安全,不能车机发白屏、开到半路罢工;二要靠谱,你说能自动变道,不能遇到点乱线就晕菜;三要好用,老人也能学会、孩子上车不觉得复杂。有意思的是,越往下走,车企们越发现,用户不是拉去开品鉴会,念念新技术名词就能忽悠的,一个细小毛病都可能被群嘲半年。奕派和华为这回玩点新花样,主动拉用户、KOC一块过来捉虫子,一边聊一边优化,其实就是在用互联网的办法造新车。

但咱得承认,要做到让每个人都满意,它难度可不是一般大。你看现在好多“智能电车”,开头都宣传自动驾驶、语音助手,最后能用的、敢用的没几个。为什么?因为智能化不是堆配置,是个系统工程。你想一头装下华为新智驾,一头还得保留车辆机械素质,头疼不头疼?有些厂家一心追热点热点,搞出来的就是半生不熟的“概念货”。奕派和华为这次要是真能干成“全链条协同”,产品研发、测试、服务、用户互动全捏到一块,不光解决自己的困难,也相当于给了全行业一根“标杆”。

东风华为联合造车,智能体验升级,用户参与产品测试-有驾
东风华为联合造车,智能体验升级,用户参与产品测试-有驾

可有意思的是,现在造车这事到最后,谁也不能只靠“自嗨”取胜。以前“互联网思维”是用户至上、快速迭代,智能车行业里就变成“边跑边调、边用边修”,反过来映射到工厂传统厂商,手艺扎实但速度慢。东风和华为能不能真给行业搞一个打法融合?说真的,这答案还早着呢。市场给你脸就活得滋润,市场不给你脸说倒也瞬间倒。

东风华为联合造车,智能体验升级,用户参与产品测试-有驾

那怎么看待2026年才面世?强调2026年正式发布,说明双方认清了一点:做一台“新时代智能车”,不是挤牙膏,是要沉下心搞研发,盯着消费者实际生活场景优化体验。前几年造车新势力讲的是PPT速度,公司一成立就吹牛皮。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唯有把“体验”和“底层技术实力”都卡稳了,你才有资格说自己不是“玩票”。技术太薄,一试车就暴露短板;投入太浅,用户一对比就知道虚实。这一轮联手,要真像宣传说的那样,细致打磨、端到端整合,而不是说学就学学不会,说抄就抄抄不来,才能对得起“高端智能”四个字。

结局会不会一炮而红?还是像许多项目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其实最关键的不是“谁赢得了市场”,而是这种“强强互补”的模式下,能不能做出让人认可、用着香、买得起、修得快、更新不掉链子的产品。大家都有短板:华为需要汽车平台浸润的经验,东风需要更贴近时代脉搏的新技术。两个合在一起,打的不仅是对手,也是自己的去年。

最后,不妨拉回那个最朴素的问题:科技加制造,会不会真让智能汽车进入大众生活?也许2030年这车满大街都是,也许是昙花一现。每一次产业跨界原本都自带不确定,但最靠谱的路,就是踏踏实实用时间和用户一起“磨”出来的新物种。而不是霸道总裁式“我有钱我砸”,也不是做嘴炮内容“我有流量我就无敌”。大家都在试错,谁先把高级感、安全感、踏实感装到一辆车里,谁就可能成为下一个被写进历史课本的案例。

你说,这玩意值不值得期待?值。但更值得期待的,是我们到底有哪一天能开上能打的智能车,不用担心真正的“智驾”永远在更新里。到那时,也许聊的就不是东风还是华为,而是我们怎么面对“聪明”的机器,和它们一起,过更靠谱的人类生活。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