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犯困?根源在此,三招破解,安全驾驶不打盹

为什么上了高速就想睡觉,这才是根本原因,解决它,你开车更安全

大家好,我是老李,一个在方向盘上摸爬滚打了快二十年的老司机。今天咱们不聊车有多快、多省油,来聊个开车人都可能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为什么一上高速,眼皮子就重得像灌了铅,哪怕前一天睡足了十个小时,没开多久就又想打盹? 这事儿,真不是你懒,也不是你意志力不够。我见过太多新手司机,为了跑长途,前一天晚上特意早早躺下,结果第二天高速上没开俩小时,就开始点头哈腰,吓得赶紧进服务区狂灌咖啡。更有甚者,我有个朋友,就因为高速上犯困,车子偏离车道,差点酿成大祸,万幸的是他及时清醒,把车稳住了。你说这事儿多吓人?所以啊,今天咱就得把这“高速催眠术”的底细给扒一扒,搞清楚它背后的根本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把安全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高速犯困?根源在此,三招破解,安全驾驶不打盹-有驾

第一个“催眠师”:视觉疲劳,风景太“美”反而犯困? 你可能会说,老李你这话说反了吧?风景美不是提神吗?嘿,这您就说错了。咱们在市区开车,那叫一个眼花缭乱,红绿灯、行人、电动车、岔路口、大货车……大脑得高速运转,处理海量信息,神经绷得紧紧的,根本不敢睡。可一上了高速,画风突变。两边是整齐划一的护栏,前方是笔直延伸的车道线,远处是连绵起伏但千篇一律的山丘。这种高度重复、缺乏变化的视觉刺激,会让大脑逐渐进入一种“自动驾驶”模式,兴奋度直线下降。说白了,就是大脑觉得“这活儿太简单,没啥挑战,可以歇会儿了”。 我跑过广西的合那高速,那叫一个美,喀斯特地貌,峰林如画,每隔几公里景色就变样,开车那叫一个精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美景。可大多数高速可没这待遇,一望无际的平原,看久了,眼睛累了,脑子也跟着“放假”了。那怎么办?别指望意志力硬扛,那不靠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主动给大脑“找点事做”。 喜欢音乐的,放几首节奏感强的歌,跟着吼两嗓子,让听觉神经兴奋起来。我一哥们儿就爱听DJ,音量调到适中,那感觉,跟在夜店蹦迪似的,精神得很。不喜欢音乐?那就靠“吃”来解决。备点提神的零食,比如芥末味的青豆、超辣的牛肉干,或者来罐功能饮料。记住啊,服务区的东西又贵又坑,提前备好才是王道。

第二个“幕后黑手”:空调模式搞错了,把自己闷成“人肉罐头”? 这事儿,新手司机最容易中招。我就见过一个刚买车的同事,买了两年车,愣是不知道空调有内外循环这回事,一直用内循环。我问他:“你开久了不觉得闷吗?不头疼吗?” 他一脸懵:“我觉得困就开窗啊,觉得头疼就去洗车……” 嚯,这逻辑也是没谁了。长期使用内循环,尤其是在密闭的车厢里,会导致车内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氧气含量下降。 想想看,你在一个小空间里,呼吸着自己和乘客呼出的废气,时间一长,能不头晕脑胀、昏昏欲睡吗?这就好比把自己关在一个“人肉罐头”里,越闷越困。解决这问题,简直不能再简单——把空调切换到外循环! 现在的路面多干净啊,除非是遇到大堵车,尾气呛人,或者路过工地,粉尘飞扬,否则我建议大家一直用外循环。新鲜空气源源不断进来,车内空气时刻保持清新,大脑供氧充足,自然精神百倍。 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切换,它可能就是你从“困”到“醒”的关键一步。

高速犯困?根源在此,三招破解,安全驾驶不打盹-有驾

第三个“气氛组”:全车人都在睡,你还能撑多久? 这事儿,我深有体会。有次和几个哥们儿自驾游,晚上出发。上高速没多久,后排俩哥们儿呼噜打得山响,副驾驶那位更是直接“阵亡”,睡得那叫一个香。整个车厢里,就我一个人睁着眼,听着此起彼伏的呼噜声,那氛围,比世界上最催眠的音乐还管用。你说这能不困吗?环境的暗示太强大了。 大家都在睡,仿佛在无声地告诉你:“兄弟,该休息了。” 这种“睡眠氛围”极具传染性。我后来学聪明了,直接把副驾驶那位摇醒:“嘿,别睡了,来打把游戏!” 他一边打游戏,我一边跟他聊两句,注意力分散了,反而越聊越精神,一路开到天亮都没事。所以啊,如果你是和朋友家人一起出行,千万别让他们一上车就集体“冬眠”。 可以聊聊天,听听有声书,或者轮流开,让车内的气氛“活”起来。

高速犯困?根源在此,三招破解,安全驾驶不打盹-有驾

说了这么多,核心就三点:视觉疲劳、空气不流通、车内氛围压抑。 这才是高速犯困的根本原因。当然,最根本的前提,还是上高速前保证充足的睡眠。 别以为睡十个小时就万事大吉,质量比时长更重要。还有,记住“逢三必进”的原则,开了三个服务区,不管困不困,都进去活动活动,洗把脸,上个厕所,让身体和大脑都“重启”一下。安全无小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往往就是避免事故的关键。那么问题来了,在你看来,除了我提到的这些,还有哪些“隐藏”的因素会导致高速犯困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