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第一辆车交付才不到两年,到了今年11月,他们就已经要迎来第50万台车的交付了,这速度,甭提多震撼了,咱好好说说这里边的事。别的传统车企,从立项到生产,三年四年都算快的,可小米硬是用了二十二个月就干到了50万辆,这可不是普通量产,这是实打实地交给了消费者。这事小米好像踩着油门,一路狂飙。
去年,小米推出了首款车型SU7,从它下线到实现第10万辆的交付,只用了不到230天,速度甩开了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前辈”。更让人眼红的是,现在小米汽车每月销量都能稳定在4万辆以上,这一年定下的35万辆销售目标也差不多稳稳到手了。别看它是个新玩家,销量已经蹿到了行业前三,这真是市场铁打的成绩。而且这速度快归快,小米似乎刻意证明自己并没有在质量上“偷懒”。雷军自己都站出来说,他们测试阶段用了727台车跑了超过1300万公里,看看友商YU7,只用了664台车跑了850万公里,其实这测试量比起来感觉也差不多,关键就是表态,这么高调一宣传,有些网友直接吐槽说:“这么大声干合着还顺带打广告?”
咱得承认小米确实干了别人没做到的事——去年,小米的SU7 Ultra居然就在纽北赛道跑出7分04秒的成绩,成了全球最快的量产电动车。这个成绩能咋夸?关键是,它想告诉全世界,不是只有价格战能让国产车被记住,高端性能这块,我们也能玩得转。这信息吧,听着简单,意义却不小,毕竟国产车总被贴着“便宜的代名词”标签,小米用这个成绩稍微给大家换了点思路。
更独特的地方来了,小米把“手机+家电”的生态圈统统搬到了车里。比方说,你开着车,想让家里的灯亮起来,通过车里的语音助手“小爱同学”直接操作就行。这生态打通的设计,倒不是说别家车企不聪明,而是小米是整套玩起来,让用户用了之后不仅方便,还容易产生“离不开它”的感觉。和咱想象的不太一样,这生态联动其实现在用起来还不是特别“得劲”。蓝牙连个手机啥的都简单,但真要做到汽车、手机、家电无缝结合,听着是未来感满满,实际上,现在的体验还不够顺畅,离全场景智能还有段路。关键在于,这东西是个起步阶段,未来能不能改好,还得看小米继续怎么打磨。
虽然小米有不少亮眼的小设计,它也不能完全避开一些硬任务,比如电池、芯片这些重要部件都要靠从外头进货,自己没法完全控制。你看人家比亚迪,电池和零件都能自家搞定,特斯拉就更别说强在供应链。这一比较,小米的短板就显得挺明显的,压力能小吗?再加上特斯拉打价格战,比亚迪价格下探,小米在中间左右为难,这高不成低不就的节奏,也是它的挑战之一。
另外,每年汽车销量能过50万辆,这可是业内公认的生存门槛。咱回头看小米,虽然它刚迈过这条线,但离真正行业中的巨头还差得远呢。从互联网转型到汽车,打法是不是能完全用得上,这事儿听着挺玄乎,得看小米的后续表现。要是真有一天,小米能推出自主研发的芯片和固态电池,那就不是踩油门,是彻底换挡升速了,现在主要是看它怎么交付数量,未来可得瞅技术实力行不行。
整个局势吧,咋说呢?小米这两年跑得快,但汽车市场终究拼的不是短跑,而是能不能长期靠成本、利润、技术扎稳根,那个时候,它的优势是不是还能撑得住,才是真正的比拼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