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3年,一款中国电动车横空出世,它的名字叫“小米SU7”。国外媒体好评如潮:从纽博格林赛道到古德伍德速度节,小米汽车凭借强劲表现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张新名片。然而,反转的是,国内某些声音却一点儿没给自家品牌留面子——质疑、抹黑甚至恶搞层出不穷。从“刹不住的特斯拉”到“绿化带神车”小米,耐人寻味的舆论怪圈让人不禁想问:为何国外一片点赞,而国内却唱衰声不断?到底是产品问题,还是另有玄机?
【第一高潮】
在风口浪尖上,小米汽车成为了一场全新的舆论“战场”。一边是惊艳世界的小米SU7打破了中国电动车的“次元壁”,另一边却是国内汹涌的质疑声浪,好像不抹黑它就对不起自己的流量似的。外国车评人黄仁勋甚至公开表示“我好想买一辆小米汽车”;福特CEO干脆直接入手一台SU7,每天开车、每次夸赞。而国内呢?有人挖空心思给小米冠名“绿化带神车”,还硬说它车规级纸巾盒“质量不过关”,甚至编造一个什么“端到端被注册”的假新闻。于是,“特斯拉没有负面新闻的日子”突然奇迹般地到来了。特斯拉没刹车新闻了,小米却“刹”不住受到舆论轰炸。为何国外同行能够竞合共赢,国内却执着地内耗?这背后藏着怎样的行业生态逻辑?
【发展过程】
曾经的特斯拉在国内市场负面新闻频发,“刹车失灵”“质量维保不足”,一度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讨论热点。可是自从小米汽车登场,特斯拉的关注“主战场”仿佛悄悄转移了。“特斯拉刹住了,小米‘刹不住’了”,像是一场无声的“舆论接力赛”。
国外对小米汽车的评价和国内评论完全是两个世界。凭借出色的智驾技术,小米SU7在纽博格林赛道创造亮眼成绩,更成为首台亮相古德伍德速度节的中国电动车。国外社交平台上,网红赛车手频频夸奖它“速度与智能完美结合”,一度成为热门话题。黄仁勋的“墙裂”推荐无疑又成了一剂“强心针”,不少老外纷纷调侃:“小米就是中国的特斯拉。”
可是回到国内,小米汽车却没有体会到“主场光环”。看车评,吐槽的是它的纸巾盒;读自媒体,抹黑的是它的绿化带表现。明里暗里,小米成为某些人“吸粉神器”。为什么我们常常选择“唱衰”自己的品牌?是消费者挑剔,还是企业在宣传方面有所保留?抑或是友商的另类手段?
【第一低潮】
随着小米汽车在国内外市场快速攀升,表面平静的行业生态也开始出现深层问题。但事情真的平息了吗?未必。
一部分人认为,对于小米而言,要应对的不仅是技术和产品层面的挑战,更多是品牌口碑管理和舆论环境治理。中国的汽车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流言止于智者。相反,有时候信息不对等会加剧不满情绪的扩散。比如,“端到端注册”的谣言仅仅因为一个毫无根据的截图,就能在一个周末内上亿次转发。类似恶意造谣的操作在国内市场并不新鲜。
此外,攻击背后可能还有同行竞争的不良动机。分析人士怀疑,特斯拉因为受到小米汽车的冲击,已不再是流量焦点,所以竞争对手很可能有意转移视线,让“小米站C位挨骂”。不仅如此,国内一些内容创作者也抓住消费者对国产汽车的刻板偏见,炮制不良视频,博取眼球,赚取流量红利。而这些负面声音,很容易掩盖掉小米汽车在技术和体验上的真实进步。于是,这场理应是技术较量的竞争,逐渐变成了一场舆论战。
【第二高潮】
就在小米汽车努力平复国内舆论风波时,意外传来一则法国网友的帖子。这位用户开着小米SU7,从巴黎一路自驾到法国南部,号称“不踩刹车也能停稳”。各大国际社交平台上,这篇帖子立刻蹿红,百万网友点赞,纷纷称赞小米汽车“反应丝滑,仿佛能读懂道路节奏”。海外的这波好评潮,再次让小米汽车成为国际媒体的焦点。
然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就在国内依然有人吐槽小米不是“真科技创新”时,一组对比数据摆到了台面上。数据显示,小米汽车的研发支出高达120亿元,是国内新能源车企中研发投入最多的企业之一;每出一款新车之前,小米团队平均会进行上千次模拟路试,一个简单的刹车系统背后竟然有几百万行代码。这种理工男式的“偏执”态度,在国外赢得满堂喝彩,却在国内则被简化成“产品不成熟”。
这场舆论拉锯战的高潮时刻,是国内数家知名车评媒体突然发文翻案,指出所谓的“绿化带神车”并不存在,而“端到端注册”事件纯属杜撰,制造唯一漏洞的,竟是无凭无据的设定!而这些内容创作者,也在舆情下被迫删帖、道歉。
【第二低潮】
虽然部分舆论开始“拨乱反正”,但小米汽车的品牌压力并未真正缓解。整个行业内忧外患交织,国产汽车的统一战线却仿佛崩塌了。此时的汽车市场正进入更深层次博弈。
一方面,小米汽车的国际化竞争很顺利,但国内销量的小幅波动却给了对手“制造话柄”的空间。国内某些消费者对国产品牌仍有心理门槛,比如认为“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不过关”,“国外认证更权威”等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这种偏见,可能并非小米单一企业能够改变的。
另一方面,小米正试图突破电动车狭义概念,借助它擅长的智能科技跨界创新。然而每一个新动作都可能引发更多争议。2023年年末,小米发布“电动车全智能家居互联协议”,许多传统车企对此表达质疑:小米是否借此抢市场份额?这意味着,连行业内部的摩擦也正在扩大。
【写在最后】
用句大白话总结,小米汽车正处在一个“国内热得发烫,国外香得发光”的微妙时刻。好评和质疑如影随形,让人忍不住反问:同样的产品,为何国内外的态度截然不同?
但冷静下来想想,这种现象并不是首次发生。从当年的华为智能手机到今天的小米电动车,国货品牌或许总是带着“偏见出生”。质疑声、流量争夺、内部竞争交汇,在塑造着市场的复杂性。但这些国产企业的逆境弹性,让人慨叹如果耐得住压力,走得够久,或许也能扭转乾坤。可这问题是:需要多久?多少消费者的信任才能持续?
【小编想问】
所以大家怎么看,“当外国人争相夸小米汽车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给国产品牌留点宽容?还是说,这种‘唱衰自家’的现象,才真的叫理性消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