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开着车从上海到宜宾,全程近2500公里,双手几乎不用碰方向盘——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比亚迪“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在“长江智行五千里”挑战中的真实表现。作为全程参与岳阳-宜昌段测试的见证者,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这套系统正在重新定义“智能驾驶”的边界。
当技术遇上实战:一场400公里的信任之旅
在岳阳至宜昌的高速公路上,搭载天神之眼的腾势Z9GT展现了令人惊艳的“老司机”特质。面对突然变道的货车,系统提前2秒开始温和减速;遇到施工路段时,它像经验丰富的驾驶员一样主动寻找最优路径;甚至在服务区入口的复杂分流区,车辆也能精准识别导流线完成自主变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当夕阳直射摄像头时,系统立即切换至多传感器融合模式,丝毫没有出现“眩目”导致的判断迟疑。
无图胜有图:农村小路的智能突围
很多人好奇:没有高精地图的乡间小道怎么办?在湖北境内的某段村道上,我们的测试车遇到了典型中国式路况——宽度仅3.5米的道路两侧停满农用车,中间还有散养的鸡群踱步。天神之眼的端到端大模型此时展现出类人化的决策能力:先是通过激光雷达识别出可通行的30cm间隙,再结合毫米波雷达判断鸡群运动轨迹,最终以5km/h的速度完成“丝滑穿越”。这种不依赖预设地图的实时感知能力,正是比亚迪璇玑架构的杀手锏。
400万辆车的数据炼金术
比亚迪智驾的底气来自行业独有的规模优势。目前搭载智能驾驶系统的比亚迪车型已突破400万辆,相当于每天新增近万条真实路况数据。这些数据经过中央计算平台的“提纯”,转化为300多种泊车场景的解决方案。比如在重庆某立体车库的测试中,车辆仅用90秒就完成了易四方泊车系统加持的“侧方+倒库”组合操作,比大多数人类驾驶员更高效。
雨夜城中村的极限测试
技术团队曾用腾势N7在夜间城中村设置过“地狱难度”考题:模拟“鬼探头”的行人、随意掉头的三轮车、被雨水模糊的临时路标。系统通过动态调整各传感器权重(雨天增强毫米波雷达作用,暗光提升激光雷达灵敏度),最终实现全程零误判。这种全天候适应能力,源于其超300TOPS算力的实时环境建模能力——相当于每秒钟给周围路况做400次CT扫描。
当然,真正的智能驾驶不是要取代人类,而是成为值得信赖的伙伴。当遇到道路完全中断等极端情况时,系统会通过座椅震动+语音提示温柔地提醒接管。这种“该出手时才出手”的设计哲学,或许才是智能驾驶技术最珍贵的品质。从长江沿岸到乡村小道,比亚迪正在用扎实的技术证明:中国智驾,真的可以做到“有路就能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