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破千公里,告别自燃风险,国产全固态电池来了

对于每一个开过或者正打算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朋友来说,心里头总有那么几个绕不开的疙瘩。

冬天续航打几折?

跑长途得提前规划好充电桩,还得祈祷不用排队。

续航破千公里,告别自燃风险,国产全固态电池来了-有驾

最让人揪心的,还是时不时看到的新闻里,那些关于电池自燃的报道,总让人心里不太踏实。

这些问题,我们通常称之为“续航焦虑”和“安全焦虑”,它们就像两座大山,压在整个新能源车行业和消费者心上。

不过,最近国内传来的一条消息,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搬走这两座大山的希望,那就是广汽集团旗下的埃安品牌,宣布他们建成了国内首条全固态电池的生产线。

这个消息一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这是真的吗?

全固态电池这个被誉为“电池技术终极形态”的东西,真的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了?

它到底神奇在哪里,又是不是真的能解决我们的根本痛点?

想要弄明白全固-固态电池到底有多厉害,我们得先花一分钟时间,了解一下现在我们车上用的电池是个什么原理。

咱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三明治,两片面包是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中间夹着的那层“酱料”,就是所谓的电解液和隔膜。

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其实就是无数个带着能量的锂离子,穿过这层湿漉漉的“酱料”,在两片“面包”之间来回跑动。

问题就出在这层液态的“酱料”上。

首先,它是有机液体,本质上是易燃物,一旦电池因为碰撞、穿刺或者过热导致内部短路,温度急剧升高,这层“酱料”就可能被点燃,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电池包起火燃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热失控”。

其次,这种液体在低温下会变得非常黏稠,就像冬天里的蜂蜜一样,锂离子的行动会变得迟缓,电池的性能自然就大打折扣,这也是为什么电动车一到冬天续航就明显缩水的主要原因。

现在,全固态电池的解决方案就显得非常巧妙和彻底了。

它的核心思路就是,把那个既怕冷又怕火的液态“酱料”,换成一种特殊的固态材料。

你没听错,就是把液体全部换成固体。

续航破千公里,告别自燃风险,国产全固态电池来了-有驾

这么一换,带来的好处可以说是颠覆性的。

最直观的一点,就是安全性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

因为那块固体的“酱料”,也就是固态电解质,它本身就是一种绝缘体,而且根本不会燃烧。

这就好比,我们把一个装满汽油的塑料桶,换成了一块坚固的防火砖。

以前的电池最怕的就是针刺实验,一根钢针扎进去,内部短路,几秒钟内就可能冒烟起火。

而对于全固态电池,你用钉子把它穿透,它最多就是被刺穿的部分不工作了,但绝不会发生短路和燃烧。

有数据显示,现在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在温度超过二百摄氏度时就有热失控的风险,而广汽这次公布的全固态电池,能够承受三四百度的高温而保持稳定。

这意味着,电池自燃这个悬在所有车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基本上被拿掉了,这才是真正让人能把心放回肚子里的技术。

解决了安全问题,我们再来看续航。

为什么把液体换成固体,车子就能跑得更远了呢?

这背后涉及到电池的一个关键指标,叫做“能量密度”,说白了就是同样大小、同样重量的一块电池,能储存多少电。

因为没有了易燃的液体,电池的内部结构设计就可以更加大胆和高效。

一方面,可以去掉原来为了防止正负极接触而设置的隔膜等部件,省出更多宝贵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是更关键的,它允许我们使用性能更强大的电极材料。

比如,电池的负极,现在普遍用的是石墨,而全固态电池可以使用能量密度高得多的金属锂作为负极。

续航破千公里,告别自燃风险,国产全固态电池来了-有驾

打个比方,以前的电池像一个普通的行李箱,为了防止里面的液体化妆品瓶子被挤破,你需要用很多泡沫和隔板来填充,实际能装的东西有限。

而全固态电池就像一个经过空间优化的魔法行李箱,不仅拿掉了所有不必要的填充物,还把里面的普通衣物换成了压缩效率极高的羽绒服。

这样一来,箱子大小不变,能装下的东西却翻了好几倍。

根据广汽方面公布的数据,他们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00Wh/kg以上,而目前市面上高端液态电池的能量密度普遍在250Wh/kg左右。

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广汽的专家也给出了一个非常通俗的解释:现在市面上续航500公里的车,如果换上这种新电池,续航里程可以轻松突破1000公里。

这意味着,从北京开车到上海,中途基本不需要再为充电而焦虑,这对于长途出行体验的改善是革命性的。

当然,技术听起来这么美好,大家肯定会有一个疑问: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现在才出现?

是不是实现起来特别困难?

确实如此。

全固态电池被誉为电池行业的“圣杯”,就是因为它在技术上极难攻克。

其中最大的两个难题,一个是固态电解质材料本身要让锂离子在固体里像在液体里一样畅通无阻地移动,这本身就很难;另一个是固体与固体之间的接触问题,正负极材料和固态电解质都是固体,它们之间要做到像液体那样无缝贴合,非常困难,一旦接触不好,电阻就会变得巨大,电池性能就会急剧下降。

这些年,全球很多顶尖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都在这条路上探索,比如日本的丰田,手握大量专利,但量产时间一再推迟;美国的一些明星创业公司,也面临着从实验室样品到大规模生产的巨大鸿沟。

而这次广汽埃安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关键就在于他们不仅仅是发布了一项实验室技术,而是实实在在地建成了一条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的产线。

这说明,我们不仅在材料科学上取得了突破,更重要的是,我们解决了如何将这种高精尖技术稳定、高效地制造出来的工程难题。

这背后体现的是中国制造业强大的整合能力和执行力。

根据广汽公布的时间规划,2026年我们就能看到搭载这种全固态电池的车型进行小批量的上路实验。

这意味着,这项听起来还很遥远的未来技术,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近了,它不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概念,而是一个有着明确量产时间表的、即将改变我们出行方式的现实。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