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开了10年的私家车卖了,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不卖不知道,一卖吓一跳!车是日产轩逸,开了整好10年,行程8.5万公里,计划想着卖个30000左右,但是,你猜猜卖了多少?
一开始我还挺纠结的。毕竟十年了,车况嘛,算不上新车,但保养得还算细心,轮胎都换了两次,刹车也调试过,点火也都是一条龙服务那叫一个润滑。车内真算不上啥大毛病,就是用料有点薄,塑料件不少,那种软塑料,时间长了会变硬,略显廉价感。
我记得我那次刚把车开到二手市场,一司机师傅一边看车一边跟我说这车保值率其实还可以,比那些老款的雷凌啥的强点。我还记得当时心里有点飘,觉得自己至少还能卖个三万出头。结果你知道怎么回事嘛?那天摆摊的人不多,车子也不新,得看了几家,最后一户给出的价格让我差点怀疑人生。
我还特别搞笑,回去后翻了翻手机的相册,发现十年前第一次买菜载我女朋友那会儿,车里还装着一篮子青菜袋。那会还觉得车新鲜,满脸幸福。十年过去了,青菜变成了满满的维修纪录片段,奇怪的是,那辆车居然一点都没有大问题,当然除了油耗变高了,走走停停,平均百公里也要8升油左右,算下来,油钱每年都得耗掉一两千。
突然我想到,这车十年能卖到两万多,你说划算不?估算一下,油钱、维护费,比如换个刹车盘、点火线圈,不能说完全没有亏,但也不算亏多了。更别说现在市场上一堆年轻人喜欢电动车,就是个快充快跑的时代,买个纯电的,续航、充电桩的便捷度,差距挺大。
我之前还琢磨,是不是把这车卖掉,换个新车,但折价率真挺折脸的。看了下二手车平台的价格,发现那些用料更高端的车,比如丰田卡罗拉或者本田思域,同样开十年,价格还比我这辆轩逸高出一截。反倒让我觉得,车在二手市场上的价值,更多还是跟品牌、用料、口碑挂钩。
说实话,我还觉得轩逸当年买时挺划算的。那会儿优惠多,价格合理,款式也还说得过去,空间大,油耗中规中矩。只是软件升级跟不上,车联网的时代它反应挺慢,我还自嘲说车子跟不上我时代的节奏。(这段先按下不表)
也让我开始琢磨,渠道这块到底咋回事?二手车平台外的那些灰色地带,一块卖家骗的,另一块买家瞪眼睛,利润都在中间,谁占了最大便宜?我身边朋友说,你这车虽然不新,但修理厂里还挺喜欢换零件,从某个角度看,是个‘持续入账’的工具。我觉得有点意思。
而且,搞研发的朋友曾跟我吐槽,厂家出新车快,四年就换个造型、升级点配置,但真正核心的研发投入其实很少。你想,他们怎么能保证每年推出的改款都能推一轮?反正我觉得,研发流程这东西,就像做菜调味料,偶尔加点新料,其实主要还看底子——底子差,再多调料也不香。
问题是,渠道和用户心理,这两块儿没法用简单的公式算。我试过跟门店的销售朋友聊,问他们,你们咋卖?客户真正关心的是什么?他们说:油耗啊,空间大,价格合理,售后还行。你知道,买家都是肯定要权衡的。但我观察,很多客户其实更关心品牌认知、未来保值率。
说到保值率,我粗算过,十年前买进的车,现在还能值两万多,算上这十年油费什么的,整体还算可以接受。但我得承认,真要比起买个新车,二手的这个桥段,还是折磨人。反正每次去溜达完,心里就会想,小小的压力,似乎更像一种投资心绪。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还想,待会儿如果真要出手,是不是得找个靠谱的中介?不然别人吹一吹,甚至骗一骗,押宝一样交付一个价格。
在这个行业里,最让我迷糊的是供应链。我妈说,你知道厂家搞的那套零件供应链,就像超市供应货架一样,畅销的车型羽翼丰满,冷门的就靠边站。我一开始还不太相信,后来才发现,不同车型用的零件,差距不小。我曾去过修理厂,他们说差不多的零件,价格差一两百块钱。我心里一想,原来零部件的差别,就像超市货架上的包装:包装好看,卖得快;面目模糊,卖不动。
说到供应链,你得知道,车厂研发的时候,要考虑很多:材料的质量、供应链的稳定、成本控制。就像你生活中买菜,有些青菜每次都新鲜,平价;有些榨汁机零件贵得吓人。关键还得看谁控盘子。我动不动就想,这东西是不是‘炒作’出来的?还是从源头真实可行?,这也是我喜欢自己琢磨的点。
有时候我想,销售其实很考验心态。有的销售跟我打趣说你这车八万公里都没啥大毛病,挺值的。我心里暗想,真的值的钱,不一定在价钱上。可能在一个平稳的感觉上,就像开车,要的不是跑快,而是跑稳。
买车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你让一个普通家庭,花了十几万买辆车,十年之后,他会怎么想?概率上,两极分化:要么就是回忆像胶,粘得紧;要么就是算了,扔掉吧。还有人说,你只要车还能跑,就是‘价值’嘛。这算不算一种水土养车的信仰?我也不知道。
那天我跟朋友拼车,她看着我的车,笑着说:这么多年,你最喜欢的就是那个手刹的声音吧。我一想,那个咔嗒声,代表了十年的陪伴。
哎呀,突然觉得,像我这样从事汽车行业工作的人,对汽车的看法总带点特殊。真到自己买卖一辆车的时候,心就不自觉变得脆弱了。还是得问一句,你觉得,十年车是不是能完美退场?(这问题大概也说明我还没彻底决定,现在还在犹豫)
正如那句话,卖车就像放长线,钓大鱼,谁知道最后钓上来个什么宝贝。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