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企7月销量集体“跳水”,遮羞布被撕外资品牌伺机反扑
7月刚开局,新能源车市便迎来“降温”。新数据显示,前九家新势力车企周销量环比暴跌超40%,其中订单量“吹上天”的车企跌幅为惨烈,六月底的“冲量神话”被证实为压库存的套路,市场需求早已被提前透支。
数据泡沫破裂,新势力集体“现原形”
6月销量海报刷屏的盛况犹在眼前,7月首周却迎来“雪崩”。某曾宣称“订单破万”的车企,销量直接腰斩,环比下滑40%以上。行业人士透露,部分品牌为数据好看,甚至将新车以“零公里二手车”形式低价转售,既刷高销量又套取补贴。更尴尬的是,新势力至今无一家跻身全国销量前十,盈利车企仅寥寥数家,多数仍靠融资续命。
外资品牌悄然反攻,价格战暗藏危机
就在国产新势力内卷营销时,外资车企已开启“收割模式”。6月大众、丰田在华销量同比暴涨20%以上,现代伊兰特单周销量翻倍。传统车企凭借规模效应,成本比新势力低40%,某德系高管直言:“等他们烧完钱,市场还是我们的。”与此同时,国产车价格战愈演愈烈,行业利润率压至4%,而丰田一家利润竟抵过国产七巨头总和。
技术短板难掩,出海之路受阻
尽管国产新能源车全球销量占比超60%,但隐忧不断:高端市场冲不破30万天花板,欧盟45%关税壁垒下,比亚迪被迫赴匈建厂;特斯拉降价挤压利润空间,车企陷入“降价亏本、不降滞销”的死循环。更关键的是,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芯片依赖进口,算法短板明显,低温续航缩水、充电兼容性差等问题频遭吐槽。
行业洗牌在即,谁能活到后?
这场暴跌早有预兆。年初蔚来等头部品牌销量便骤降50%,本田等传统车企亦难逃颓势,皓影B柱强度争议、飞度减配到收音机都不留,反被网友嘲讽“回旋镖扎自己”。市场正用脚投票:小米SU7靠性价比斩获28万订单,极氪凭混动稳住基本盘,而缺乏核心技术、只会玩数据游戏的车企,终将在寒冬中退场。
结语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销量造假撑不起长久竞争力,唯有回归产品本质、突破技术瓶颈的车企,才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存活。外资品牌的反扑,或许正是市场自我修正的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