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去年日产LEAF的全球销量大概是10万台(估算,体感),但仅在我附近的二手车市场,这款车的保值率就差不多剩五成。原因其实挺现实,车辆设计老一些,电池技术也不算出众。最近听到个消息,说日产大幅调低了新款LEAF的产量,原因是电池供应出了点问题,特别是在栃木的工厂,远景动力的电池良品率不理想。这一调动,能不影响未来的销售吗?
我亲眼见到一台新款LEAF在展厅,外形比老款更酷,SUV风多了,灯也大了不少。成色不错,手感也变得硬实很多。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续航怎么比上一代多30%,我还没搞清楚这是不是电池容量提升的原因,还是个新技术加持的结果。这里边我有点揣测,可能是电池的能量密度更高了,毕竟新一代就等于更厉害,但也有可能只是搭载了更好的管理系统。
他们现在的生产计划是在2025年秋天在美国上市,年内在日本投放,然后2026年欧洲也能买到。光是这个时间表,估算如果没有特别的技术突破,可能会出现先热后凉的局面。原因?车厂很多时候就像拼乐高,电池供应就是那块关键砖,缺了它,其他都得靠想象力。
我刚才翻了下之前的笔记,看到一份技术资料,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估算,样本少),每公里成本大概能降个几分钱,粗算你也就1.5元左右的油钱节省(百公里油耗,估算在6L/L,7块/升)。这样的优化虽然不爆炸,但长远来看,卖车的利润空间就有点管够。
日产这次的困境,要比我想象的复杂。它不只是电池的问题,还牵扯到全球芯片、零部件供应链的博弈。像工业界都知道,零部件就像血液,少了点血都踉跄。尤其是在电动车供应链趋紧的情况下,越是新技术越容易卡壳。这就像做饭,有的调料快用完了,菜也好吃不出来。别说新能源车,普通车都遇到这个问题。
我有个疑问:如果远景动力的电池良品率持续不上去,日产会不会考虑换供应商?或者,可不可以用旧款电池拼凑?(其实我也没想过完全依赖单一供应链的风险,或许大公司都一样——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就很大)
你觉得,除了电池,日产的研发还能不能找到其他突破点?别的厂家现在都在搞固态电池,那个技术可能更稳,且不容易受供应链影响。固态电池还在试产阶段,量产还得再等好几年。到那个时候,车企都快编年史了。
我特别烦那些策略调整的词,感觉像是继续努力,但实际上很大程度上在押宝未来。日产现在的动作,却像是在走钢丝。销量出不去,产量又有限,财务报表压力大到能偷着哭。难道不觉得,等于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一不小心就一败涂地。
说到那,日产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去年我了解到,他们的SUV销量还不错,但像LEAF这类纯电动车,市场占有率其实不高。虽然新能源标签挺香,但消费者更看重续航和性价比。这个我觉得很微妙:别的品牌也在打续航长、价格低的算盘,日产怎么突围?
我还在想,如果电池的质量问题持续,反而可能促使日产投入更多资源在新技术上。短期内,这可是雪上加霜。有时候,研发就像是在整形,越想改得漂亮,越容易走偏。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说,整个行业是不是都遇到类似问题?像特斯拉他们不是也说要换电池供应商吗?但他们倒是快,设计自己是完全掌控的优势。日产要不要也考虑自己搞研发?或者,拼某种裁剪式整合,一边自己养电池厂,一边压缩成本?问题是,成本升高,利润又没提升,车厂的战车能走多远?
我本来还想说,未来一两年,可能会变成电池拼单时代——买衣服一样,货到付款,拼多拼,这样才能保证货源稳定。可这想法真不成熟,毕竟车是大件,安全性要求高,不能随便拼。
在这个背景下,日产用SUV取代家用车定位,算是个折中策略吧。车身大,空间足,续航也够用,再推出新款,估计能吸引点消费者。但我问一句:这种换壳策略,能持续多久?下一步是不是只能靠技术壁垒回血?
我最怕的还是:如果新产量不能匹配市场预期,那之前做的市场布局都白费了。就像养蜂养得好,一天蜂巢炸了,那辛苦都付诸东流。这种小概率的风险,没人公平点说。
而且,电池良品率差,意味着要不多订货,要不亏本压价。我估算,电池的出货成本大概是车价的20%左右(体感,样本少),这点亏损一压,车价若不降,利润就紧了。还得算,车里其他零件的成本,刚刚好够撑一架几乎亏本的架势。
突然想起一个问题:除了电池技术,动力系统的效率提升,是否也是潜在突破点?这其实和油引擎一样,优化油耗,就是用得更久、跑得更远。但电动车更看重电池管理系统(BMS),我其实一直没搞懂,为什么BMS那么重要?这东西的智商太关键,影响续航也影响安全。
讲到这我突然想到,日厂的车用的电池管理系统,和之前的离散IC芯片差不多,可能还没到智能化水平。未来想想,能不能用点像手机芯片那样的高集成方案?但都说自主研发很难,成本高,你觉得呢?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竞争,大概会变成谁能把供应链搞得更稳,谁就赢——就像生活中一样,有些人买菜坚持自己做,有些人觉得买肉方便,但结果后者就容易买到次品。这归根结底,是谁能把后勤搞定。
那我还有一个问题:日产会不会靠价格战缓一缓?毕竟市场太粘稠,很容易陷入价格泥潭?我知道,有些同行公司都在缩减成本或调整产能,以应对市场不景气。其实我个人觉得,短期的价格战,像是在挖坑,挖深了可能会咕咚。
一想到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怎么在市场上博弈,不由得心生疑问:是不是就像在玩拼图游戏,少了块就拼不成完整的图?而这缺的那块,不是谁的技术就是关键。
(这段时我突然想到,或许未来车企会像组装电脑一样,自己定制电池、动力系统,然后拼盘出专属车型。但这操作太复杂,也许仍是理想梦。)
我想起曾经的销售朋友,她说:这个车我也看不上,开在路上像个大箱子。其实不光是外形,更多的还是心里觉得用得过早折旧。你觉得,一辆车的耐用度到底靠不靠技术?还是要看消费者的心理价位?
我还在想着:如果日产的事情一搞砸,未来会造成什么连锁反应?不光是公司,还牵扯到供应链上下游的利润分配。毕竟,汽车产业就像一条大河,里面每一滴水都关系着上下游的命。
或许,未来的汽车就是这样,像拼字游戏,每个字都要位置对。然后我还在想,到底谁能拼得最快、拼得最对呢?这个问题,好像比车还难。
我抬头望了望天,好像刚刚看到一只鸟飞过,片刻后又消失在灰色的云层中。
这些细节细思极恐——或许下一次,日产会找到新路径。但它需要的,也许只是那块最难拼的拼图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