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智界汽车前向毫米波雷达升级成4D雷达的事儿,掀起了一阵技术讨论。老R7车主们关心的点很直接:换了4D毫米波雷达,识别洒落障碍物到底变强多少?说白了,这玩意值不值升级的钱?
说到雷达,先摆事实。汽车上的雷达,从最初只能测距离和速度,到后来的能区分左右方位(这就是很多厂家说的“3D”雷达),再到现在还能看出高度,就是传说里的“4D”毫米波雷达。别纠结这个“4D”是不是“高维宇宙”啥的,技术层面就是多了个立体感知能力。换句话说,从只能在平面上分辨障碍,升级到能把路上的东西看出个高矮胖瘦。谁还记得小时候用纸片搭积木?传统雷达眼里只有一片片平面,4D雷达则能瞧见立体的小塔楼——障碍高低一目了然。
升级的秘密武器在哪?重点就是高度信息。传统雷达是“看两维”,距离和方向够用就完,遇到地面小石子和高杆标志时一锅粥,分不清谁是挡道的谁是路边的。4D雷达往天线上加料,多天线阵列、精妙波束合成、强力芯片,信号在不同天线上“走一遭”,比对相位差,就能算出第三个角度——高低。你以为这是“抬头望天”?不,这是从地面细致到空中,把目标切片一样地分析出来。以往车顶遇到桥洞或横杆,传统雷达只管距离,车顶要撞了也不一定知道,4D雷达直接告诉你高低位置,提前预警,司机省心得多。
说到它怎么“看”出高度,别拿激光雷达那种密密麻麻的点云直接套。我给你打个比方:像是用一排小追踪器从不同视角“扫描”物体,然后拼起来,这就搞出了三维效果。拿电磁波做“摄像头”,关键是信号处理和天线分布,把复杂度拉满。对于自动驾驶系统来说,这不是“看得更远”,而是“看的更清楚、更细致”。雨天雾天,雷达本来就比摄像头靠谱,4D雷达把这一优势再提高一个档次。
具体落地到实际驾驶,升级成4D雷达,路上识别障碍物能力肉眼可见地提升。护栏上的横杆、桥洞顶部、行人和骑行者的头肩腿——凡是有高度差异的目标,都能用4D雷达更精准地区分。以前摄像头黑夜下“瞎了”,激光雷达碰上雨雪“打不准”,雷达这第三守门员站出来,低能见度环境下还能把障碍物挖出来。它不仅仅是距离的测量员,还是形状的设计师,让系统能用几何信息推断“这是不是能过”、“是不是得躲”。

比如你在高速上遇到一辆大货车和一辆小轿车。传统雷达顶多告诉你“前方有车”,4D雷达会继续报:大车高顶,小车低头,车顶是否有障碍都能提前知道,走隧道、进桥洞,一清二楚。再比如地上掉了个小箱子,摄像头只拍个模糊影,4D雷达用点云直接描出其高低轮廓,帮自动驾驶系统做出明智判断——到底要不要踩刹车?
如果说自动驾驶是一场足球赛,摄像头是前锋,激光雷达是中场,4D毫米波雷达就是后卫,专门守住那些“意外之门”,尤其是雾雨天、黑夜,别人都失灵它还能坚守岗位。这样一来,车队配置就更稳妥,系统不会因为“单点失明”频繁犯错。
当然,4D雷达绝不是万能选手。你别期望它的数据密集到能像激光雷达一样,用点云把障碍物雕刻出线条美图。现在4D雷达的点云密度和精细度,比激光雷达差点意思,远距离和轮廓识别依旧是老激光雷达的强项。高度分辨率也不是随你想多高有多高,天线数量、信号处理、安装位置都会限制效果。更高阶的技术也会拉高成本,天线多了、信号算力也要加强,外壳、散热、电磁兼容都有挑战,造价不是省油的灯。
数据这东西,从雷达出来是点云,得靠优化算法处理。算法不够成熟,点云就是“噪声堆”而不是可靠依据。各厂商目前还在攻坚阶段,算法、数据集、硬件装配都得配套升级。把4D毫米波雷达装上车,不是“万事大吉”,而是“系统工程”,得保证和摄像头、激光雷达、主控芯片一起打配合,才能真正把安全感用上。
实际应用上,不是每款车都非用4D雷达不可。城市低速、共享出行场景,全天候安全突出时,4D雷达就值钱了;家用车预算有限,场景单一,可以用优化算法和低成本传感器妥协。重点在于“对症下药”,别指望4D雷达一个顶三。


这波升级,技术趋势很明显。雷达厂家、算法研发团队、车厂三方一起推,芯片变便宜,算法更聪明,焊接和外壳设计也越来越熟练。未来4D毫米波雷达会越来越常见,尤其是需要稳定感知的场景,激光雷达暂时替代不了,但它能把原本雷达和摄像头的短板补上,让传感器融合体系更完备。
说到这里,还是得承认,自动驾驶里没有“救世主”。4D雷达不是一锤定音,还得和摄像头、激光雷达配合。摄像头管细节,激光雷达管形状,4D雷达管全天候和立体防守。三管齐下,踢球不怕下雨天、刮风夜,车队才能稳妥过关。


车主关注实际效果,厂商精打细算,工程师拼算法创新,最终让上路感知方案从“二把刀”升级成“专业队”。正如老话说的那样,“好钢用在刀刃上”,装备再多,关键还是咬合到位。这,就是汽车智驾硬件的一步一步进化。
自动驾驶,这门功课,还是“持之以恒,滴水穿石”。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