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车企,竟然走了同一步棋

几大车企,竟然走了同一步棋-有驾

追求“含华量”已经成为车圈的一股风潮。

在上汽宣布加入鸿蒙智行大家庭推出第五界之后,东风、长安、广汽等也相继跟进。

2025岚图用户之夜上,岚图汽车正式推出全新车型岚图FREE+,全系标配华为最新一代乾崑智驾ADS 4.0系统与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0。在岚图知音的一些宣传文章里,我们看到了“华为系首款家用纯电SUV”的字样,标榜自己是“华为系”。

8月9日傍晚,中国长安汽车集团董事长朱华荣率队抵达深圳华为总部,正式拜访任正非。

8月13日,广汽集团通过其控股子公司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向华望汽车技术(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望汽车)增资6亿元,实现与华为的更深度绑定。

余承东已经表明五个界已经是其智选车的极限,这也意味着其他的车企想要合作,只能采用HI模式或供应商模式。尽管如此,鉴于问界的巨大成功,车企们依然对华为的市场号召力抱有巨大的期望。

对华为趋之若鹜的,不仅仅是国内的汽车品牌。

8月7日,一汽奥迪Q6L e-tron家族及A5L上市发布,两款车型均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全新A5L是第一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燃油车,而Q6L e-tron则是第一款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的传统豪华纯电SUV。

对“含华量”的重视,凸显出华为在造车领域的强势话语权。而这个话语权的取得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华为在不断的磨合中证实了自身实力从而赢得的结果。

当年问界M5上市遇冷之时,并没有人料到华为在造车领域能有如此的影响力。事实就是,华为对问界系列的主导,的确是科技行业对汽车行业的一次降维打击。其对产品的定义方式、对市场的应变速度、对营销的理解,都击穿了传统造车行业的天花板。华为如此,小米亦是如此,包括此前的蔚小理,都用自己对互联网时代独特的理解力给传统车企上了深刻的一课。

所以,华为能够在汽车领域取得如今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是其理所应得的。对华为系统趋之若鹜,似乎是应有之义。

但对于车企来讲,却又是另一回事。

几大车企,竟然走了同一步棋-有驾

当年陈虹说不能把灵魂交给别人,后来被全网群嘲。事实上,这个说法毫无问题。任何一家企业,不到万不得已,谁会把灵魂交给别人呢?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如今在新能源赛道发展较好这些企业——比亚迪、吉利、蔚小理零等,都在研发自己的智驾系统。至于产品定义和营销权,更是牢牢捏在自己手中,针扎不穿,水泼不进。就连已经和华为深度合作的奇瑞,在智界之外,也不会放弃自身对智驾系统的研发。

华为想成为新能源时代的博世,这非常合理。然而与博世不同的一个重要的点在于,尽管华为系在智能驾驶领域有一些领先优势,但这种优势其实并不是车企真正需要的。车企真正需要的,反而是“华为”这块金字招牌。也就是说,对于车企而言,华为的品牌价值,远远大于技术价值。

这与博世的情况完全不同。人们不会因为一台车用了博世的系统就去购买它,准确地说,人们不会因为一台车用了博世的系统,就会认为他是博世的车。但华为做到了。显然,在公众的认知里,鸿蒙智行旗下的产品就是“华为的车”,只不过不叫华为牌而已。也就是说,作为整车的一部分,华为的品牌力凌驾于整车品牌之上。而结果就是,整车品牌成为了零部件的依附品牌,“含华量”就此成为一个硬性指标。

这就是问题所在。博世再怎么强大,也只是一家供应商。他提供的只是技术背书。他对于各家车企而言价值是一样的,企业并不存在“含博量”的问题。

但华为提供的是品牌背书,那么“含华量”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与华为联系越紧,产品越值得购买,就成了一条默认的价值链。

几大车企,竟然走了同一步棋-有驾

这条价值链的形成,是华为深度介入造车产业链的结果。问界系列从产品定义、设计、制造到营销,几乎都是华为在操盘。

正因为如此,华为才能够以供应商品牌压倒整车品牌,成为车商们眼中的香饽饽。

但也是因为如此,华为的参与度就直接决定了华为品牌背书的强弱。

这一下就给不同品牌的“含华量”分出了高低。谁是嫡出,谁是庶出,谁是亲儿子,谁是干儿子,一下就给整车品牌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于是,无论你再怎么和华为绑定,再怎么强调深度合作,干儿子终究不如亲儿子。毕竟,大部分车企的产品不是在鸿蒙智行的店里卖,余承东也不会来给车企主持发布会。

依附华为品牌,只会让华为这个品牌越来越强。但对于整车品牌自身而言,则提升有限。事实上,华为这个品牌越强,只会拉大亲儿子和干儿子之间的差距。

因此,如果是奥迪、宝马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溢价能力的品牌而言,追求含华量是可取的。毕竟华为再高端,也不会抢去这些品牌原本的风头。但对于底蕴薄弱的新兴国产高端品牌,如岚图、阿维塔等,长远来看,追求含华量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或者说,并不是一个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选择。因为华为要做的是全行业的生意,即便他再好,最终也只会是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到那个时候,这些品牌一样需要开发出自身独有的特色,才能求得生存。

所以,与其去简单粗暴地追求所谓的“含华量”,还不如去研究下为什么蔚小理和小米不用追求“含华量”,他们安身立命的点在哪?为什么传统车企做不到?只有真正研究透了这些科技和互联网造车企业背后的商业逻辑,传统车企的转型才能真正成功。

否则,就永远只是隔靴搔痒。

关注我,可能会有些收获。

「 车 舆 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