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交通革命的浪潮中,飞行汽车正从科幻想象走向商业现实。2025 年 7 月,小鹏汇天宣布其分体式飞行汽车 “陆地航母” 量产工厂将于四季度竣工,计划 2026 年交付首批用户;广汽高域自主研发的复合翼飞行汽车 GOVY AirJet 完成首飞,目标 2027 年在大湾区启动示范运营;中国一汽与深圳大鹏新区签约,将红旗天辇 1 号飞行汽车总部项目落地,计划年内实现首飞。这场由车企主导的低空经济革命,正在重塑全球交通格局。
飞行汽车的技术迭代正在突破物理极限。小鹏汇天 “陆地航母” 采用增程式设计,陆行体作为移动超充站,可为飞行体充电 6 次,使总续航能力从纯电驱动的 20 分钟提升至 2 小时以上;中国航发控制系统研究所研发的百千瓦级一体化推进电机,功率密度是新能源汽车电机的 2 倍,适配 2-3 吨级主流机型。更具突破性的是,广汽高域 GOVY AirJet 采用 8 轴 8 桨与双涵道复合翼构型,兼具垂直起降灵活性与固定翼巡航效率,将大湾区城市间通勤时间从 1-2 小时压缩至 40 分钟。
安全冗余设计是技术突破的核心。沃飞长空 AE200 飞行汽车搭载分布式降落伞系统,使坠毁生存概率从 78% 提升至 99.2%;小鹏汇天 “陆地航母” 配备双模式自动驾驶系统,可识别 5 公里内障碍物并自动避障,在极端气象条件下仍能保持飞行稳定性。这些技术创新使飞行汽车的事故率降至传统直升机的 1/5,接近民航客机水平。
传统车企的大规模介入正在重构行业格局。吉利、广汽、长安等企业凭借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电池、电机、电控技术,快速切入飞行汽车赛道。例如,吉利旗下沃飞长空 AE200 采用倾转旋翼技术,其动力系统与吉利雷神混动平台共享 80% 的零部件,成本降低 30%;比亚迪与大疆合作开发车载无人机系统 “灵鸢”,利用车载伸缩停机坪实现动态起降,为未来车机融合奠定基础。
车企的战略逻辑在于抢占低空经济入口。大众集团预测,到 2030 年全球低空交通市场规模将达 3000 亿美元,其中个人出行占比超 60%。长安汽车计划 2028 年推出人形机器人与飞行汽车协同的 “陆海空立体出行方案”,通过生态绑定提升用户粘性;小鹏汇天则通过 “陆地航母” 预售锁定 4000 台订单,以 200 万元 / 台的价格切入高端市场,预计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超 600 亿元。这种 “硬件 + 服务” 的商业模式,正在复制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成功路径。
飞行汽车的商业化将引发产业链的深度变革。上游材料领域,碳纤维、航空铝材需求激增 —— 广汽 GOVY AirJet 整机结构 90% 采用碳纤维,重量仅为传统汽车的 1/3;中游制造环节,轴向磁通电机、高安全电池等核心部件成为竞争焦点,东兴证券预测 2035 年中国 eVTOL 电机市场规模将达 1200 亿元;下游服务领域,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物流配送等场景快速落地,亿航智能 EH216-S 已在广州、合肥开展空中游览业务,单客收入达 1500 元 / 次。
尽管前景广阔,飞行汽车仍面临多重挑战。适航认证方面,全球仅亿航智能、峰飞航空两家企业取得型号合格证(TC),且载人 eVTOL 的 TC 认证平均耗时 2.5 年,远超企业预期;基础设施方面,中国通用机场密度仅为美国的 1/10,广州大学城首批四个起降点需投资 8 亿元,建设成本高昂;公众接受度方面,埃森哲调研显示 73% 的受访者对 “自动驾驶飞行” 存在安全疑虑,60% 担忧噪音污染。
全部评论 (0)